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王红丽 《学理论》2009,(9):89-90
在近代中国.戊戌维新派在仿照西方构建自己的制宪思想同时,还从理论上营造了一个近代工业化的经济依托.希冀其制宪主张付诸实施。但是被移植变异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因找不到与当时中国社会整合的契点。最终导致其近代政治经济理念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72.
《新长征》2021,(1)
西子湖畔,沿着北山路一路前行,找到北山路84号,一栋依山而建的青灰色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正是这里,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治国,须有一部大法。”1953年12月,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京赴杭。在西湖边,他们用了77个日夜,完成新中国第-部宪法草案初稿。因在1954年颁布.故称之为“五四宪法”。  相似文献   
73.
因应"五一口号"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制定新中国宪法性文件的职能,在"五一口号"的指引下,参与政治协商的各个群体的代表以达成宪法性文件的共识为目标,以协商作为达成宪法性文件的方式,形成了参与政治协商各个群体共识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参与政治协商各个群体代表真实意思表示基础上最低限度的共识定型化,新中国的社会各个群体应当"共同遵守"。  相似文献   
74.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在其制定的第一个党纲——《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并且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后进行重建国家的奋斗和宪制建设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政策,而且经历了实践检验,因而为新中国的宪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昭示了今天和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制与法治建设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5.
《中外法学》2013,(4):665-679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学术传统的建设,而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统,就不能不对本学科的日常进步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展开实质性的学术批评.事实上,每个学者因研究所需,都需要就自己研究的议题作这种评价工作.但由于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的学术批评风气,这种工作往往如同冰山的下端,并不浮出海面,因此学者之间往往无法相互得知对方对本学科的实质判断,即便偶尔得知,也往往很难将对具体研究议题的判断整合成为对整个  相似文献   
76.
立宪主义强调宪法是政治运行的权原,政治运行须获得宪法的授权。政治决断论的制宪权理论认可人民(民族)的制宪权主体地位,并预设人民可凭藉其政治意志对自身存在类型和形式作出决断,从而制定宪法。然立宪主义国家主权所属与所在的分离现状有使制宪过程出现人民意志被控权集团意志僭越之虞,这在欠缺西方宪政文化传统的近代中国表现尤为明显。民元以来的立宪进程呈现出表面上的政治决断、实际上的"权力决断"的根本特征,控权集团通过操纵民意在制宪时灌输权力意志的诉求。这不仅说明了政治决断在原理上的可操作性,更反映出一元集权文化在民元以来立宪过程中的承续与传递。  相似文献   
77.
有贺氏通过考察民国的成立史,提出所谓"统治权转移说"理论,试图表明这样一个制宪原则:民国与其他共和制国家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民国也可以采取与其他共和制国家不同的政体。同时,他通过比较其他共和制国家所施行的政体,得出这些政体均不适合民国的论断,进而认为民国采取的政体首先要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国情。他提出建立所谓"超然内阁制"政体的主张,该政体取内阁制之名,行总统制之实,而且总统无须承担政治责任,完全脱离国会和政党的制约,其原型是日本和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超然内阁制"政体的构想下,有贺长雄提出关于国会、大总统以及司法诉讼体制等方面的具体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使行政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外,也就是使大总统为首的政府机关不受国会、政党和法院的制约。其制宪思想遵循的仍是明治宪法体制的模板与思路,将国家利益视若圭臬,带有威权主义和精英治国的色彩。  相似文献   
78.
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制定了多部宪法文件。我们考查其条文,发现其中杂糅了美、德、法等多国元素;制宪者在移植外国制度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甚至有所"创作"。这其中一大创作便是融会贯通各国宪制,对议会主权原则作出重大修正与改良。具体而言,在政体的选择与混合、制宪权的归属、宪法解释机关的变动三个宪法重大问题上,近代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摸索,居然与欧美"先进范式"相较毫不逊色、走到了比较宪法的前列。尽管在制宪事业上有所"创作",近代中国并没有将纸面的制度落实为宪法实践,但这并不能抹杀近代中国制宪者的智识贡献与宪制创作。  相似文献   
79.
詹姆斯·威尔逊是美国独立、制宪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律家,曾担任大陆会议代表,签署过《独立宣言》,并参与了费城制宪,对制定1787年宪法贡献颇大。他还领导了宾夕法尼亚州批准新宪法的斗争,促使宪法顺利通过。宪法生效后,他又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担任费城学院法学教授,解释和传授新宪法。威尔逊在苏格兰长大,深受苏格兰启蒙思想影响。从他对宪法的理解可以看出,苏格兰启蒙思想也是美国宪法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0.
从美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人民对行政权的认识有着极为深刻的转变。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处于权力对自由威胁的恐惧,北美殖民地人士普遍对行政权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邦联条例》的制定反映了各州政府对中央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畏惧。革命胜利后,一个弱势的、纯立法的国家政府所产生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制宪会议上,美国政治精英们赋予对行政权力以"有限信任"。人性复杂说、"分权与制衡"原则、"共和主义"和"好政府"理论共同构成了制宪时期美国政治精英们对重新理解行政权的理念基础,而这也构成了美国总统权力中心地位形成的理念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