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是人们近几年一直关注的问题。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内在的对立性,同时又有互补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可以统一,并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扬利抑弊,在利益分配多元化的情况下,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82.
标准劳动供给理论认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减少劳动供给,但是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此存在 较多争议。为了应对上述争议,本研究对标准理论进行适当延展,通过考察非劳动收入对边际劳动供给的作用后 发现,非劳动收入虽然具有减少劳动时间的直接作用,但是能通过强化工资率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而间接增加 劳动时间供给,两者的净效应决定了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的真实作用。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存在正向作用的 原因在于:非劳动收入会挤占一部分享受性闲暇时间而提高闲暇的价格,从而强化人们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 供给的“替代效应”。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全国微观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本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非劳动 收入对劳动供给的正向作用为中国应对当前的劳动供给短缺提供了政策新抓手:政府可以在不触及工资制度和假 日制度等刚性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调控非劳动收入的不同种类和形式来激活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8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特别强调了“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的观念,这种新的劳动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立足于生产力,重新界定了劳动的性质,扩大了劳动和劳动者的内涵,肯定了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84.
提高劳动收入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劳动收入不仅仅是对劳动者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为社会所做出的牺牲的一种补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与和谐,从而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5.
卫兴华 《前进》2003,(3):8-12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专门讲到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同时提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劳动与收入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切有益的劳动,除义务劳动外,自然要获得合法收入。一切合法收入,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国家政府的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般来说,是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劳动。但劳动并不一…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90.
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我们要高举劳动的旗帜。在当代,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管理劳动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资料及其生产部门的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劳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