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毫无疑问,俄罗斯这块土壤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积淀。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再到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从这一母体脱胎换骨降生的"民主政体",必然带有前几代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22.
李开盛 《学习月刊》2009,(23):53-54
在苏联的历史中.我们以往最忽视的是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964—1982)的那一段,现在看来,这一段又最值得今天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23.
197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60周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和列宁像制式、大小一模一样的勃列日涅夫肖像,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的勃列日涅夫喜不自禁。  相似文献   
24.
正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无论是法定执政型政党,还是自由竞选型政党,很容易受到腐败滋生、党纪废弛、派系斗争等"政党疾病"困扰。腐败是和平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因长期掌握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一旦监督制约力量受到削弱,极易导致累积性腐败,有的甚至出现政权易手、党旗变色。苏联共产党在有20万党员时顺利建国,有200万党员时成功卫国,有2000万党员时却亡党亡国,主要原因之一是腐  相似文献   
25.
在中苏两党论战如火如荼的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了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完成了苏共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局的变化,为中苏双方寻求改善两党、两国关系提供了机遇。双方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为契机,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由于双方的观点差异太大,最终没有能实现中苏和解的初衷,相反两党走向了对抗。这主要是因为中苏双方在此机遇面前都没有能够放弃各自所坚持的原则等而重新走上论战的征途。  相似文献   
26.
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益集团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损毁表现在两方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抵制改革,直接阻挠了传统经济机制弊端的革除,使这些弊端积累;为了谋取新的私利,形成"分利坏效应",使社会动力改变,放大了传统体制弊端。这导致戈氏改革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已经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27.
1975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82年调入《红旗》杂志社当编辑,著有《当代中国的消费之謎》、《中国的隐形经济》、《失落的尊严——惩腐备忘录》等书。本书是黄苇町同志于2001年苏共亡党十周年之际,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及一些中央部委和省市机关所作的一系列反思苏东剧变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篇目有:苏共亡党十年祭、谁是苏共的掘墓人、俄罗斯改革、历史在这里沉思。  相似文献   
28.
在苏联曾出现过经久不息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主要是知识分子,是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和"解冻"背景下出现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就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持不同政见者"逐渐成形为运动。苏联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打压"持不同政见者"。  相似文献   
29.
"布拉格之春"这一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事件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及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同根同源,都是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尝试."布拉格之春"及苏联的出兵镇压对苏联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苏联反改革力量占了优势,停止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还使得苏联由"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走向了勃列日涅夫的个人集权政治;同时,它使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向全面保守,空洞的意识形态宣传代替了理论上的探索.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是苏联走向全面停滞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0.
本书由新华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共155万字.全书分六编: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