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7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3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刘兰 《廉政瞭望》2013,(6):34-35
自2006年向北极理事会提出申请以来,经过7年等待,中国终于由临时观察员"转正"。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话语权,并在海洋权益维护、科考、气候研究以及航线开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等战略利益的需要,欧盟自2008年以来连续发布了多个北极政策文件,"知识、责任与参与"是其北极政策的三大核心理念。在与北极国家及原住民社群进行机制性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欧盟将进一步加大在北极知识和技术领域的投资,以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北极资源。欧盟将北极地区突出的生态保护、航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北极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内化为其"北极责任",试图将自身界定为北极治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从而更为有效地介入北极事务。中欧在北极政策立场上较为相近,未来双边北极事务合作应纳入到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和"一带一路"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杨文彬 《党课》2013,(13):82-85
经过长达七年的漫长等待,2013年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被批准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向海权国家迈出了很小但非常重要的一步。与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国相比,观察员国虽不具有投票权,也无权在年会上发言,更不能参加部长级会议,但中国仍对此孜孜以求、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7,(3):109-129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事务正在经历大规模的态势变迁,这也必然推动北极治理机制不断演进。北极治理机制演进的轨迹与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种力量在不同层面的互动与消长。北极地区事务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要求对这些事务在多层面进行治理。本文以多层治理理论为视角,对北极治理现状及参与行为体进行考察,认为北极地区事务治理将逐渐走向有序,北极治理机制将更加制度化。北极治理是价值支配下的协调行动,而多层治理模式代表着北极治理演进的方向,多层治理下的北极治理架构将更具开放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只有基于全人类利益理念的北极多层治理,才能实现北极地区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8):17-17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今年1月的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水平。报告显示,今年1月北极海冰面积仅为135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1月创下的历史同期最低纪录减少约5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6.
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北极政策相对温和,利益认知多元化并倡导北极合作。在实际行动中,美国的表现不及俄、加等国强势,这突出体现在其北极政策进取性弱、行动能力落后等方面。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美国实力相对衰弱、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利益危机感不同、国内不同势力相互掣肘等。同时,对美国政府当前的北极"弱势"更须从长时段和全局角度来考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极事务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也日渐深入。根据参与环境的变化和参与范围的拓展,本文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蛰伏期、准备期、初步参与期和全面参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的北极政策实践都受到了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具体可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进...  相似文献   
18.
于宏源 《欧洲研究》2015,(1):21-34,5-6
科学家团体正在不断为专业领域的全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专注于北极研究的科学家团体是人类提高北极认知的基石,同样也是了解北极环境的重要渠道。正是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和自然现象才能成为社会存在,他们建立起来的理论才能够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也由此进入北极政治的议程。与北极相关的科学研究旨在认识和把握北极治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同时也为北极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性建议。与哈斯强调的知识共同体的权力过程不同,本文聚焦于科学家团体的知识和规制两种作用,表现在北极治理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地问题的知识化;二是北极事务的规制化。这两重作用体现在北极事务的议程制定、议题确定的过程以及阐述、实施和评估政策的交互作用中,并且推动了极地治理事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制度能够推动国家围绕某一北极治理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从而规范国家行为。随着北极治理的实践理念从自助式的“丛林法则”向合作式的“制度法则”演变,国家面临遵循何种国际制度的选择困境,而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则是国际制度权威性的基础,这促使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的主导国和参与国,都致力于提升国际制度的权威性,以维护本国的北极利益。“国际合法性”“国际认可度”与“制度刚性”是判断国际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指标,而权威性差异造成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呈现出层级结构。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分为国际规则竞争、国际组织竞争、国际秩序竞争三个阶段,当前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主要处于国际规则竞争阶段。由于北极治理具有议题局限性,国际规则供给呈现出相对过剩状态,这必然导致国际规则之间、倡导国际规则的国际行为体之间进行竞争,这亦是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变迁的核心动力。未来权威型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包括域内自理模式、公约治理模式和协商治理模式。北极利益攸关方之所以围绕国际规则设置权和国际组织主导权展开竞争,既是源于捍卫本国北极权益的考量,更是为了构建符合本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20.
浅析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月10日,美国白宫发布该国历史上首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报告》(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以下简称报告).①报告在对美国在北极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明确美国在北极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核心利益,并据此提出旨在维护美国北极地区利益的三项战略手段和四项战略指导原则.针对北极地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当地部族所特有的人文环境,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采取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尊重和保护当地部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措施,强调以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方式来推动北极战略的实施.报告还呼吁美国政府充分利用现行的国际组织和公约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在北极地区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作为该国历史上首份服务于北极地区探索与开发的战略文件,报告成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北极战略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