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工人利益表达的主体要件(国家化或社会化)和结构要件(集中化或分散化)为两个维度对工人利益表达进行一种类型化研究,工人利益表达可以分为以东亚和拉美为代表的国家法团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法团主义和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度四种类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以单位制度为依托的工人利益表达逐渐式微,需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2.
周长鲜 《新视野》2012,(4):54-5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解体,社区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表达模式也出现多元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社区对接人大制度就成为历史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根据各地单位制与社区制发展的不同强弱程度,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典型模式。小单位大社区:沈阳模式(三级联动);大单位小社区:海淀模式;单位制与社区制的协调:宝安模式。对这些实践模式的深入对比和探索,会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5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决策,我国将推进社会福利模式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这意味着普遍性社会福利模式对我国来说可能是现实和未来更为合适的选择。针对我国社会福利模式发展的状况,探讨适度普惠型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从而推进社会福利模式向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转变,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尤朝晖 《群众》2011,(6):78-78
强化责任。全市各地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时间进度要求;责任单位主动配合、加强协作、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55.
张璇 《今日海南》2012,(9):30-31
中国城市基层组织设置大致始于民国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长期以来,街居制和单位制并立而行,成为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社区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未来改革的方向。1、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1)建国初期各自为政(1949.9—1954.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宣布废除保甲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56.
伴随单位制的解体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住和工作在社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区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有鉴于此,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有效对社区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成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重要使命。通过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7.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单位制的消解,我国逐渐步入“后单位制时代”,亦即“社区制时代”。社区制成为单位制解体后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的另一种制度选择。志愿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正式出现,最早的产生缘于自上而下的发动,活动化、节日化是其两个重要特点。随着志愿行动的更广泛和深入开展,制度化和日常化成为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取向,而祉区志愿行动正是这些取向得以实现的一条基本途径,志愿行动也将成为社区建设的一种重要力量。本文阐述了我国从单位制时代向后单位制时代变迁的社会背景及其特征,概述了后单位制时代社区建设的两种路径,并对于如何推进社区志愿行动、促进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8.
一、下岗女工面临的境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妇女的就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绝大多数妇女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男子的状况,拓展了女性生存空间,丰富了女性的社会生活内容,对城市女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实表现为:能够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男女同工同酬,妇女  相似文献   
59.
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生建设构筑了中国后单位社会国家责任表现形式,构成了民生工程研究的“中国寓意”。单位社会中政府对社会空间的长期高度控制、民众的单位倚赖心理长期浸淫和资源国家独控等赋予国家提供保护的责任。相对于单位社会,后单位社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逐渐成为社会关系的协调机制,功利化原则成为个人利益关系协调的经济文化基础;(2)单位人的社会理性正在增加,功利化的个人利益关系网络形成改变了单位社会的社会基础;(3)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消解,以社会或社区为主要生活场域时代的来临。而与此相关的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逻辑也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集团收益效应正在公共事务管理和棚户区居民利益自我维护上发挥作用。在实然意义上棚户区居民的社会地位底层化、个体化和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功利化是后单位社会民众利益寻求国家保护的社会基础。后单位社会是市场转型的直接后果。市场转型直接导致中国社会资源配置逻辑的变换。对于棚户区改造中社会资源的国家主导配置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保护的动力、能力、合力和激励功能,其机制从棚户区改造本身的意义来看体现为国家的回归,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0.
单位制研究中,企业民主制度长期被忽略,实际上,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民主制度是单位制下所形成的庇护体制的重要因素。在国有企业中,权威结构并不是纯粹的,而是与企业民主制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权威的循环"。这种权威不仅要借助民主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也要通过民主动员的方式进行组织激励,达到组织目的,从而在国有企业这一基层社会组织中将发展生产和社会整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