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06篇
中国政治   246篇
政治理论   68篇
综合类   14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西意象诗在很多方面十分相似,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意象诗又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文中就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52.
陈剑 《今日广西》2010,(19):43-46
与中国大多数夫妻一样,王士光和王新夫妇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之处。在一张照片上,他们一左一右,肩并肩站在庭院里,略显拘谨。那是1938年的冬天,两个年轻人打扮得很是时尚:丈夫穿了件呢子风衣,妻子穿的是翻毛皮大衣。  相似文献   
53.
从先秦到汉唐,杨柳在北方的分布十分普遍,其文化表现也以北方为主.中晚唐以来,杨柳意象则明显南方化,逐步成为江南风景和文化的典型象征.这一历史转变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衰退,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转移,杨柳自身的品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江南意象的杨柳,包含着物华饶美、水乡清柔、风俗奢乐等多重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54.
尹根德  林长洋 《学理论》2010,(18):169-170
尽管说詹姆斯·赖特的诗歌创作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诗歌的创作技巧上,然而就主题来说,与他的开放式的诗歌,趋向简化,口语化,清晰准确的诗歌创作风格相适应的诗歌主题则是体现在更多地关注和描述大自然方面,在詹姆斯·赖特的诗歌里出现了诸如马儿、鸟儿、小羚羊等不少于30几种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和蜘蛛等,而这些动物就成了诗人寄托了他对大自然一种真挚强烈的爱,成了詹姆斯·赖特诗歌中实现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最为适当和最为仰慕的中间人。  相似文献   
55.
周建新 《求索》2011,(1):192-194
本文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庞德提出的声诗、形诗、理诗等"三诗"观内涵进行了文本考察,辨析其意义根源,指出其未被认识的文学价值。"三诗"观是庞德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诗学观的折射,其形诗概念的提出是对西方语言文学的独特贡献,对稀释西方的东方主义偏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6.
杨俊光 《学理论》2009,(30):217-218
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对其概念所做出的界定有多种,主要集中在以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哲学领域、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领域和以弗莱为代表的文学批评领域。原型批评是在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这些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西方原型理论,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7.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文中探讨了《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8.
赵娜 《求索》2012,(5):137-139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把想象视为理性、真的对立面,被一再贬低;在康德那里,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它在知识获得上的作用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承认;胡塞尔和萨特等现象学家从意向的范畴上看想象,注重想象的视界角色,但想象所面临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疑问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保罗.利科将想象看成是语言中或通过语言的意义创新,即语义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机能。利科的语义想象理论使想象理论出现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59.
汉语明显地具有空间性特质,汉字的象形往往取材于自然空问的外部媒介,彰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亲切,以富有空间感的形象体察与拟像构架实现了汉字对“象”的寻求;而其自由开放的空问语法和“立体言外”的空间架构都在语法和语义层面呈现了“纵聚合”和“意在言外”的空间话语效果。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生发出无穷的意义空间,并且深化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深处,积淀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诗性传统。意象形象、妙悟思维和空间美学构成了中国独有的诗性传统。在后发现代性的语境中,以空间性质的自觉妙悟与审美体验介入当下的审美实践与艺术经验研究,更是天然地弥补了文论建设的不足,从而发掘外部泛审美语境与内在生命精神的互动,进而增强文论在新时期的介入性。  相似文献   
60.
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语义模糊当中,一个非典型成员与典型成员之间的距离越近,它的隶属度就越高;距离越远,隶属度就越低,人们对其成员地位的认识就越模糊,也越容易产生分歧,进而导致语义模糊,这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