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156篇
中国共产党   252篇
中国政治   590篇
政治理论   190篇
综合类   3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2.
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进行教师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 ,在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和推进教师教育的新形势下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 ,是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关键环节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3.
“媒介审判”下的司法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本应具有一种柔性的,不可替代的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媒介审判却扭曲了这种监督功能,让媒体去充当法官的法官,凌驾于司法之上。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动者和传播者,它依仗自己强大信息优势及足以主导舆论的霸主地位,对案件口诛笔伐,形成一种先在性的强势审判设定。法官既承受来自各种媒介的舆论干预,又受到因舆论影响而站出来主持公道的行政干预,因而,法官艰难地秉持着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天平,又承受着尊重法律与敬重领导的双重考验。认识到媒介审判运行的内在机理,便可以针对其审判链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34.
《思想工作》2007,(11):27-27
王琪在《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媒介文化的媚俗倾向遭到社会各界的讨伐。减少媒介文化的负面影响,提升媒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人”与受众两方面的素养构成.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媒介自身。为达到提升媒介文化品位之目的.应从精神守望、媒介自觉、正视多层次大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提升媒介素养.才能达到提升媒介文化之目的。就传播形式而言.娱乐是媒介文化的一大优势。而面临社会转型.娱乐与思索孰重孰轻?是一个不需要深入解答的问题。社会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昭示了不同的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应首先兼顾多元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35.
陈兴豪 《人民政坛》2007,(10):39-39
近年来,哈尔滨市拿出部分公共建设资金,由百姓决定该上哪些建设项目,并在工程规划、施工和事后的效果评估等环节参与意见,为民意的充分表达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果,有效遏制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36.
传者与受者的文化差异产生传播的意义,文化意识也需要在这种差异中构建和保持。在文化质差中,传者需要保持明确的主流文化意识;在文化位差中,传者需要树立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在文化时差中,传者则需要具备较强的大众文化意识。传受双方如果不存在任何文化差异,那么传者的文化意识也可以淡化乃至取消。  相似文献   
37.
薛瑞汉 《探索》2008,2(1):108-111
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发挥社会预警职能;提升全体人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8.
石磊 《思想战线》2006,32(3):75-79
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度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现实环境逐渐演变为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呈现出鲜明的影像特征,“我靠虚像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运用昆德拉的“意象形态”、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鲍德里亚的“仿真、超真实、内爆”等理论,可以对此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公众把媒介环境的影像当成客观环境的真实来把握,就会落入“托马斯公理”所预言的圈套之中,可能使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9.
中国广播电视公信力评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报告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本调研项目的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本次调查的总体为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14-70岁的居民,样本按照pps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分布于全国28个城市,调查的有效样本为4278人,调查方式为入户面访。经检定,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推断我国居民总体时的误差≤±2%。从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众媒体的一些新的变化,以及新闻媒介影响大众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0.
论多重力量博弈中的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璐 《理论月刊》2006,(4):141-143
从美学、文化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层面,可以描绘出当代中国大众媒介泛快感化的多义性图景。大众媒介选择泛快感化生存方式是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受众力量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它既能帮助媒介实现其利益述求,而且与影响媒介的多重力量的利益实现没有本质的冲突。可以说,这是一个合作博弈的过程。虽然大众媒介中快感的泛化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在这一意义上,泛快感化获得了合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