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3篇
法律   276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由于法律规定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个人对法律理解的不同,在取保候审的实务操作中,经常有一些问题困扰办案民警。如取保候审的具体适用条件、取保候审起止时间的计算、取保候审的解除以及缴纳和没收保证金的程序问题,等等。为了帮助一线民警依法准确适用取保候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供民警在执法中参考。  相似文献   
482.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为了正确贯彻实施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2014年10月31日,司法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规定》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暂予监外执行执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严格了适用条件、执法标  相似文献   
483.
《法律与生活》2015,(8):14-15
人物档案陈西,1950年出生,1997~2007年,任江苏省南通市房产管理局局长;2008年2月,任南通市房产管理局调研员;2010年3月退休。退居二线之后,陈西连续两届当选南通市房产协会理事会会长。2013年12月28日,涉嫌受贿罪的陈西在取保候审期间于家中自杀身亡。事发后,南通市人民检察院向法院申请启动没收犯罪嫌疑人陈西受贿违法所得程序。  相似文献   
484.
社会危险性是指可作为适用具体强制措施的法定依据的,有证据证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危害社会、他人的行为和其他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行为的可能性。刑诉法第79条第1款: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  相似文献   
485.
无罪推定原则为刑法的核心原则。未决羁押有背离无罪推定原则的嫌疑。现代法治国家,主要通过取保候审制度限制、减少未决羁押的适用。我国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制度有这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也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本文比较分析了两岸的取保候审制度,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取保候审制度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在吸收借鉴台湾地区司法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86.
取保候审具有人权保障与诉讼保障的双重价值,但由于秩序优先思想的主导,取保候审决定透明性的缺失和监管的无力,使司法者不愿适用取保候审。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提高了取保候审在强制措施体系中的地位。取保候审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应从执法理念、制度完善和监督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87.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主要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以及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不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即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前者属于程序性的强制措施,后者则是实体性的处罚手段,从立法例上考量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因果关系,但从司法实践中看,二者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取保候审时要考虑缓刑判决的预期,而作出缓刑的决定以前法官往往考虑是否是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这种公安机关强制措施考虑法院的判决、法院判决受制于公安机关强制措施的潜规则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对缓刑的追求转变成对强制措施是取保候审进行投资。本文通过对取保候审、缓刑的运行现状的总结、特点的分析及二者间的实际联系的探究,得出取保候审在实践中的轻罪化、实体化、金钱化,缓刑在实践中的功利化、虚无化等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一是进行权力化改造,规范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及程序;二是延伸检察职能,将取保候审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三是推行权力化运作,明确缓刑的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488.
隐性超期羁押在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其表现为"形式合法而实质非法",出现该现象与司法人员执法观念偏差、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司法资源匮乏、分配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只有建立科学执法理念、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机制、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才能从防范机制上遏制隐性超期羁押。  相似文献   
489.
《刑事诉讼法》经再次修正后颁布实施,各界对修正案的讨论焦点将转为如何评价修订成果和如何适用新规范,这对于新《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别约请刑事诉讼法研究专家对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监视居住措施、附带民事诉讼、特殊侦查措施、专家参与诉讼制度和强制医疗程序等进行评论,并提出适用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新《刑事诉讼法》取得良好的适用效果贡献智识。  相似文献   
490.
张吉喜 《中国法学》2023,(4):281-304
在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的评估方法中,统计学方法优于经验方法,分类评估方法优于综合评估方法。犯罪嫌疑人逃跑是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具体情形之一,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是体现不同评估方法优势的选择。以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2133名犯罪嫌疑人和遵守取保候审义务的2006名犯罪嫌疑人为样本,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户籍地、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年龄、前科、盗窃罪、诈骗类犯罪和可能判处的刑罚等是对犯罪嫌疑人的逃跑风险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的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将该模型转化为计算机运算程序,可以作为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的评估工具。该评估工具不能否定检察官的裁量权,在使用该评估工具时亦需要保障辩方的知情权和提出意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