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88篇
中国共产党   134篇
中国政治   388篇
政治理论   116篇
综合类   15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福柯认为15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绘画被两大原则支配:相似性原则与对等性原 则。《宫娥》集中表现着油画所代表的相似性原则起作用的过程,而马格利特的两幅《这不是 一只烟斗》则用可见的技术展示着福柯所指出的两大原则解体的过程。绘画所追求的应该是展 示绘画本身的知识,及生产极其丰富的形象,反对寻找绘画背后的意义。通过福柯对于绘画的 论述,绘画通过身体而呈现世界真理的神圣角色被瓦解了,传统的“凝神观照”观看模式也丧 失了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2.
《狂人日记》是鲁迅用日记体形式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在叙事艺术上成功的奥秘: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使小说的独白式内容获得了客观化的品格;同时,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又传达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3.
过去由于宋话本篇目的不确定性,常常"宋元"并论。由"说话"伎艺发展而来宋话本,在叙事结构的设置和叙事视角的控制上,保留了"拟书场"的叙事模式,同时宋话本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4.
艾里森的《隐身人》通过描写主人公寻求身份的历程,既揭示了西方社会里黑人的生存处境,又谴责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淡漠。以身份叙事为切入点,从"隐身"的寓意、文本的话语模型和叙事裂缝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揭示了潜藏于主人公生活里的身份意识,同时也指出艾里森用主人公的失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丧失人性关怀的典型范例。小说旨在说明,这种失败不只是具有民族特性的失败,更是具有人类共同特性的普通人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5.
莫里森从美国黑人传统文学奴隶叙事的角度,运用奴隶的身体语言重构了被主流社会消音灭迹的美国黑人历史,从而揭开了掩盖美国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事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6.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蕴含着突出的女性意识,关于女性在创世、感生、文化创造等各方面业绩的神圣叙事,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尊重女性的原初观念。这种文化传统中原初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社会中历经男权压制后才产生的女性主义觉醒有所不同,是人类知识积累中更为可贵的经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和谐两性文化的构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7.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呈现出政党主导的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旨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根本属性与正确认知的合理阐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与实践引领的有效认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他者论调事实澄明与独特模式的叙事引导。叙述好这一重大命题,要在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论证“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自主与自觉的意识中把握“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使命与责任的实践中进行“现代化”的体制创新,在本土与世界的指向中展现“现代化”的价值指引。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具有丰富的延展空间和旺盛的生机活力,要在坚守话语导向、进行话语整合、提升话语阐释、打造话语标识等方面着力,不断创造创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78.
很多当代叙事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虚构叙事都有一个不同于作者的虚构叙述者。这一观点被称为“泛叙述者论”。本文以充分的理由驳斥了这一观点,同时指出那些看似支持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简要介绍小说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为每个虚构叙事假定一个虚构叙述者。  相似文献   
179.
刘雅丽 《湘潮》2013,(1):130+132
叙事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由家庭治疗家迈克.怀特与大卫.艾普森等人开创。受后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深远。认为心理疾病是因为生活叙事出现了错误和歪曲,而心理治疗则是修复生活叙事的活动,通过流动的叙事过程可以整合分裂的经验,促进自我的康复,重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80.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