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粗鄙的语言     
王淦生 《唯实》2013,(4):96-96
在阅读文言文、古诗词时,我们常常会感到一种语言的隔膜。其原因,正在于年代的久远而导致的言语习惯的差异和语义的变迁。不过这种隔膜并未撼动古汉语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典雅的美感,相反倒是那种语意的朦胧更增添了古汉语在我们心目中的无限韵味。  相似文献   
32.
<正>本刊讯2010年,顺义区各级工会组织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文明和谐新顺义"的战略目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顺义区委  相似文献   
33.
在今年3月14日的温总理答记者问会上,一位美女翻译引爆了人们的眼球。在现场,她将总理引用的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翻译得准确、传神而且一气呵成,令翻译专家看后都拍案叫绝。第二天,多家媒体将“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等诸多形容词加之她身,一时间,这个温婉浅笑、气质娴雅的女孩张璐成了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34.
秋天的风骨     
李涛 《当代广西》2009,(19):51-51
品读古诗词,有太多太多的“悲秋”之作。而鲜有赞秋之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我以为是赞秋中的极佳名句。  相似文献   
35.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一株艳丽多彩的奇葩,特别是唐诗宋词,更是文学宝库中最为亮丽的两颗明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不仅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更陶冶了许许多多文学青年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在阅读和欣赏中,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渗透唯美主义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36.
赵颖梅 《世纪桥》2010,(17):110-1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古诗词教学实践的"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旨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7.
闲暇时喜好品茗吟诵古诗词。若配上中国古典音乐,则更觉妙趣横生。那轻盈跳动的横笛,伤感低沉的竖萧,宽厚绵长的古筝,华彩漫溢的琵琶,无一不与古诗词宣泄的意境相互映衬。我每每吟诵古诗词,很是羡慕古时文人洒脱自如的生活。他  相似文献   
38.
吕娟霞 《学理论》2013,(18):188-189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运用于广告文案由来已久。简要分析了古典诗词对广告文案意境美的营造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古典文学元素给广告创作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以便更好地提升现代广告和企业产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39.
李寿清 《工友》2010,(6):60-60
侯庆华的父亲自小读私塾出身,对于孩子的教育以读古诗词、写毛笔字为主要手段,因此侯庆华自小就临习颜真卿多宝塔碑。1985年中国函授大学湖北分校招生,侯庆华就读于书法系。在学习期间,大量地临习了各家书体,读了大量的书法理论,对于书法始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一种声乐体裁,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与民族风格。自诞生以来,以其诗词特有的文学韵味和旋律的清新优美赢得了音乐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生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将其创作方式大致划分为四种,进而发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