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9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郑坚 《台声》2010,(1):1-1
<正> 又到了迎新送旧时辰。将迎来的新年是21世纪"10年代"的开始,而将送走的是21世纪的"00年代",其时标意涵更深更远! 即将逝去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经过改革开放而发展迅速的中国被全球公认是头条新闻、首件大事。积弱百余年的中华,已成为引领世界走出经融危机的头号功臣,作为在台湾的河洛子民——中华优秀好儿女,能不与大陆祖家的13亿同胞兄弟共振奋、共自豪吗?  相似文献   
12.
稿约     
《台声》2010,(12):1-1
<正> 在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作为大陆唯一由台胞主办的《台声》月刊,将秉承"报道两岸新闻、讲述台湾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反映台胞心声"办刊方向,重点报道两岸交流交往中的重大事件,翔实播报宝岛台湾的重要新闻,全面关注在大陆的台商、台生、台胞工作学习生活,系统记录两岸同胞往来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力求在新的一年里,为广大读者呈上一本全新、权威、全面的两岸新闻杂志。为此,新年度、新面貌,改版后的2011年杂志部分栏目,现特向广大作者、读者征稿。  相似文献   
13.
杨谊兴 《台声》2014,(12):104-104
11月18日,《台声》杂志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水产农特产企业商会会长叶华贵,名誉会长翁祖明、林久芳,副会长卓品皓,执行副秘书长杨谊兴等代表在商会热情接待了来京做考察的台湾渔会理事长黄一成、台湾渔会监事吴宪章,高雄市渔会理事长张宝村等台农渔业代表。双方就海洋渔业交流与合作事宜进行商谈。国务院台办经济局干部李愿陪同黄一成一行来访。  相似文献   
14.
杨谊兴 《台声》2013,(9):106-107
近日,《台声》杂志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福建水产农特产商会会长叶华贵与台湾两位客人在北京进行了友好交流,为下一步双方积极开展商务合作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8,(5):84-85
台声》:请您介绍一下,莺歌陶瓷博物馆创建的背景是怎样的?它所要秉承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代表寄语     
《台声》2011,(4):108-108
愿《台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清海代表 《台声》改版后,内容非常丰富,可读性很强,越来越好看了,但有老台胞建议字号可否再大一些?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上《台声》。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1,(1):3-3
新年到了,北京的雪却迟迟未到,台北的冷在几天里却超乎往常,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新年最纯洁的渴望,还有,久存心中最圣洁的祝福。  相似文献   
18.
微主题     
《台声》2014,(7):110-110
<正>父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男孩眼中的成长榜样,女孩心里的坚实依靠,他指引了我们生命的前半段,而他们的后半生需要我们的陪伴。你也许错过了父亲节,但表达爱意永远都不算迟。欢迎走进这期的微主题,聊聊父爱的故事,听听#爸爸,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相似文献   
19.
感谢永恒     
王志敏 《台声》2003,(1):28-29
算起来,我和《台声》杂志相识已经13年了,应当说当初相识纯属偶然,但13年交往下来,《台声》给了我很多很多。在《台声》杂志创办2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回顾这段相识相知的经历,我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我于70年代后期开始诗歌创作。时代的恩宠,使我能够敞开心扉,歌颂现实生活向上的事物,揭示美好的心灵,刻画山河的壮丽,宣泄澎湃的诗情。从1989年我离休时起,就开始了致力于唤起海峡两岸休戚相关和睦友爱的歌吟。我以盘锦香稻诗社社长的名义用骈体文撰写的《致蓝星诗社的公开…  相似文献   
20.
费陈彩霞 《台声》2003,(1):30-31
接到《台声》杂志的约稿信,才想到《台声》已创刊20年了。作为《台声》的老朋友,在她过20岁生日的时候,我的确该写点什么,但提起笔,又不知从何下笔。还是像阎信中说的那样,“写一写康宁庄园和《台声》吧!”窗外,我们的康宁庄园被白雪装扮得像一位不染纤尘的仙女,湖面已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覆盖着白雪,像平铺的羊绒毛毯。圣诞节前的康宁庄园静谧安详,像是永久都是这样似的。只有我和大卫清楚地记得,在康宁庄园,在湖面上,在岸边草坪上,曾经火红沸腾的那些日日夜夜。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带着孩子跟着在台北美国学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