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9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管肖  孙崇铭 《台声》2014,(11):103-103
10月18日,《台声》杂志协作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岚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并购澳大利亚西部能源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合资合作企业、各大金融机构,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出席新闻发布会。此次并购是中国企业跨境低成本收购外资企业的典范案例,  相似文献   
32.
杨谊兴 《台声》2014,(11):104-105
"祝贺你们牵头组建‘海峡两岸农渔业产业联盟’。欢迎商会组团来参展,共同发展好京闽台海洋渔业产业。"——国家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福州市市长杨益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黄世峰等领导在2014第九届海峡(福州)渔业博览会参观北京福建水产农特产商会展区时,对《台声》杂志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商会会长叶华贵所说的慰勉话。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振华,福州市副市长陈大强、严可仕、郑建闽等参加了开幕式。参加渔博会,  相似文献   
33.
蒋碧辉  王培珊  程朔 《台声》2014,(1):94-95
开栏的话 各位读者、各位台生、各位朋友们,你们好! 自2014年元月起,《台声》杂志将为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台生们提供一个吐露心声、彼此交流、加强联络的平台,她名字叫做《台生聊聊吧》,一个新专栏呵。  相似文献   
34.
《台声》2008,(5):82-83
台声》:我知道您一直潜心研究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历程,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35.
李婷 《台声》2010,(8):28-29
<正>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已经组织6次了,不仅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交往,也增进了两岸青年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友谊。这个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台声》杂志社的一个工作人员,我很荣幸地能够参加这次活动。由于我也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仅一年,跟这次台湾来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同龄人,因此,交流起来彼此之间没有代沟。短暂的5天,北京之行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北京这个古都也给台湾  相似文献   
36.
赵辉 《台声》2008,(2):91-91
台声》:我知道你去年8月份在台北东区策划了一场名为“粉乐町”的当代艺术展,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37.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38.
叶芳 《台声》2003,(1):25-26
忽然收到《台声》杂志的一封约稿信,一时间有些惊诧,又有些茫然,惊诧的是:仿佛一晃之间,《台声》已走过了长长的20个年头;茫然的是:我一时竟不知道要对这封热情的邀约说些什么,写些什么。正像《台声》的副主编汪舟先生所说,我父亲叶纪东和我与《台声》杂志有着父女两代人的情缘,总该有些要说的,要写的。把它写出来,做个回忆、做个怀念、做个感言,或是其他什么,都算是对《台声》办刊20周年的一种庆贺吧!20年前,台联刚刚成立之时,父亲被在京台胞推选为北京市台联副会长,由于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对台湾广播工作己有…  相似文献   
39.
林承铎 《台声》2003,(1):20-21
我是1998年到北京的。那一年刚到祖国大陆,人生地不熟,虽然说对周围的环境都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但是,对于当时就读的母校中国政法大学所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我还是头一位,尤其是母校的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是分别处在北京的卫星城昌平县(现改制为昌平区)与海淀区的蓟门桥,所以当时的我,距离市区是比较远的,而且在昌平,没有半个老乡,所以也就没有机会泪汪汪。自然而然,对于自己生长的家乡台湾,有着相当程度的想念。那时候对于台湾的新闻或是时事动态,基本上来自于中央电视台,因为祖国大陆很大,中央电视台要报道的省份很…  相似文献   
40.
梁因 《台声》2003,(1):19-20
回想《台声》走过的20年留下的痕迹,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每当想起这段经历,便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声》是大陆唯一面向台湾同胞的刊物,深受各方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对刊物寄希望的是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他们期望《台声》能够成为一本高质量的对台刊物,既能够让台湾同胞听到大陆的声音,也能够反映台湾的民情。所以领导小组着力要帮助我们把刊物办好。廖承志同志就明确地说:“《台声》不只是台联会办的,领导小组要讨论。”从筹备到出刊,领导小组的同志为我们操了许多心。当时,我们缺乏办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