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96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试论合同诈骗罪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立  周铭川 《律师世界》2002,(11):32-35
合同诈骗案件是当前经济诈骗案件中的一类比较常见、多发的案件,近几年刑法理论界对合同诈骗罪的研讨交锋甚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各异而难以统一。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合同的效力、欺诈行为以及非法占有目的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合同诈骗罪的本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一、对合同诈骗罪本质的法理分析通说认为,普通诈骗罪的本质是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即以不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对合同诈骗罪的本质是什么,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认为,“合同…  相似文献   
152.
合同诈骗已是经济犯罪中的常见形式。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和客体都有一定特殊性。新刑法对合同诈骗罪作出了明确规定。充分认识合同犯罪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方面有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骗手段,或在合同签订合同后接受对方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根本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等特征,分析了解被骗的原因,有利于找到防骗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货运合同诈骗钱财的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货运合同诈骗侵犯他人财产权,扰乱市场秩序,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其诈骗手段形式不断翻新,侦破难度很大。为此,必须从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对货运合同诈骗案件作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4.
林智远 《海峡法学》2011,13(4):104-113
先刑后民原则被奉为涉嫌合同诈骗案件的一般处理模式,对民事合同纠纷分别驳回起诉、移送侦查、中止诉讼。现行诉讼机制存在权利救济不充分、处理方式不统一、刑民程序不协调等困境,表现出公权力的过度扩张,有违刑法谦抑理念,程序上出现刑民冲突。涉嫌合同诈骗案件的诉讼机制应进行重构,以刑民并行为原则,例外情形下民事案件中止诉讼,从而实现刑民诉讼程序上的协调,维护权利保障与惩处犯罪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5.
经奉贤区人民检察院抗诉,马传彪合同诈骗案由一审五年半改判为十一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上海市审判监督领域内为数不多的案件。  相似文献   
156.
房屋买卖中的合同诈骗行为方式宜作扩张解释。被认定为诈骗罪的被害人不一定是最后损失承担者。刑法上认定合同诈骗成立,不必然导致民事领域该合同无效。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房屋产权归属,应适用民法相关规定。同一案件中,刑法上的合同诈骗罪与民法上的表见代理可以并存。刑法侧重于对反面破坏行为的打击以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秩序,民法侧重于正面的设计制度以引导交易安全、高效进行,这种差异导致在财产犯罪、重婚罪、合同诈骗罪等领域出现刑民冲突的表象。刑民调整方式各异,但最终之价值目标却相同。  相似文献   
157.
对托盘融资行为准确定性需要从其本质出发,而非停留在“贸易合同”表面。托盘融资行为的本质是融资而非贸易,货权是双方融资的担保。判断托盘融资行为是构成刑事犯罪还是民事违约,需要从货权和融资两方面事实进行审查:一方面需要审查行为人有无虚构货权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进而认定行为人有无实施刑法意义上的诈骗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审查行为人有无故意隐瞒履约能力,并结合资金用途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在不具备履约能力的情况下,虚构货权担保,骗取托盘方钱款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在构成刑事犯罪的托盘融资行为中,行为人借助托盘融资合同,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骗取合同约定的款项,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58.
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形式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理论界对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的形式是否包括间接故意的争论分析,只能得出本罪犯罪故意是直接故意的结论;从刑法理论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应将间接故意也作为本罪犯罪故意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