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08篇
中国共产党   120篇
中国政治   242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1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美丽的建构和情爱的痴迷构成温庭筠词叙述女性的两大基本原则,支撑这种原则的是男权制社会根深蒂固的女性观念.温词中女性形象的物态化和病态化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他者"境遇.  相似文献   
192.
尤陈俊 《中外法学》2012,(4):815-834
利用多种类型的不同史料所作的综合分析显示,明清以来的很多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词讼数量激增而非民众普遍"厌讼"的社会景象。而在诸种史料之中,那些关于地方衙门所收词状数量的记载,既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诉讼实况有所帮助,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性的影响。其关键在于,衙门所收词状的总数,并不能被直接等同于讼案的实数,因为这些词状之中,有大量是属于针对某一相同案件的催呈或投词。重思明清时期的诉讼文化,不仅需要对明清衙门所实际面临的词讼压力谨慎估量,还应该对明清官方所常用的"细故"、"鼠雀细事"等称谓的微妙意涵,以及健讼之风的区域性差异加以关注。片面坚持"厌讼"旧论固然会使我们错失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但如果对一些相关史料不加仔细辨析便转而径自强调"健讼"新说,也容易堕入矫枉过正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3.
《金陵法律评论》2012,(1):161-161
<正>1.引证资料应当客观、真实,并应与论证内容有关联关系。2.引证资料应尽可能使用原始资料,并努力反映所引资料的原有含义。如是通过某一作品间接引用原始资料,请先注明该原始资料,然后注转引自某一作品。3.引证一般采用正文与注释分开的方式,并一律使用脚注,全文所有脚注连续计码。在正文需要注释地方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并加方括号标记,引证部分依次列于该页正文之下。  相似文献   
194.
, 《政府法制》2012,(32):43-43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我少时便已闻之。及读了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知其曾戍边延安后,则对延安又添了一份向往。今年初夏,特意坐火车去了一趟延安。路上,我吟诵着《渔家傲》,顿时,想起了范仲淹……  相似文献   
195.
彭匈 《人事天地》2015,(3):47-48
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文学瑰宝。从古代一路数下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清道光年间,中国文学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流派。一是安徽的桐城学派,一是广西的临桂词派。桐城学派发祥地尽管是在安徽,但其七位主要人物也就是所谓"桐城主将"之中,排前三位的却是来自广西的朱琦、龙启瑞和王拯。排第四位的是湖南人曾国藩。文学史上又把他们三位与另外两位广西人吕璜、彭昱尧合称为"岭西五大家"。  相似文献   
196.
张红春  卓越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111-121,128
近年来,社会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2001至2010年共3094篇社会保障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共词分析方法及其可视化技术,绘制出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根据知识图谱的导引,进一步挖掘出了国内社会保障近十年研究的六大热点主题:农村社会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主题内容、社会保障筹资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与政府责任。从纵向来考察十年间社会保障研究的热点主题,则在相对稳定中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笔者预测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等话题会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热点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7.
申泽波 《政法学刊》2011,28(4):125-128
同一认定理论的流行让人认为它是有用的,但它实际上是无用的。运用现代逻辑方法分析同一认定命题,在特定案件中,被寻找客体是限定摹状词,受审查客体是专名,单称的同一认定命题是一个含有限定摹状词的句子,它赋予个体一个性质。同一认定涉及的是个体识别问题,全称的同一认定命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全称的同一认定命题是在语言形式上对全称理论命题的模仿,在逻辑上制造了混乱,对同一认定命题意义的澄清可以消除这种混乱,在刑事技术中恢复清晰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8.
李桂芹 《学理论》2012,(23):171-172
清初阳羡词派宗主陈维崧,词风以豪放著称。严迪昌认为,《乌丝词》是陈维崧初、中期词风嬗变的标志。实际上,广陵词坛是陈维崧词风的转折点。从其参与的《红桥倡和词》和《广陵倡和词》中能寻觅出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9.
利用多种类型的不同史料所作的综合分析显示,明清以来的很多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词讼数量激增而非民众普遍“厌讼”的社会景象。而在诸种史料之中,那些关于地方衙门所收词状数量的记载,既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诉讼实况有所帮助,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性的影响。其关键在于,衙门所收词状的总数,并不能被直接等同于讼案的实数,因为这些词状之中,有大量是属于针对某一相同案件的催呈或投词。重思明清时期的诉讼文化,不仅需要对明清衙门所实际面临的词讼压力谨慎估量,还应该对明清官方所常用的“细故”、“鼠雀细事”等称谓的微妙意涵,以及健讼之风的区域性差异加以关注。片面坚持“厌讼”旧论固然会使我们错失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但如果对一些相关史料不加仔细辨析便转而径自强调“健讼”新说,也容易堕入矫枉过正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0.
<正>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过程中,提炼出既体现浙江地方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的"浙江人的价值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