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中国法中案例指导制度的知识资源主要源于英美法领域(尤其是美国法)的先例遵循制度,但是,美国法院的先例在实践中被遵循的情况却极为复杂。经过法律现实主义的洗礼,先例在美国法院裁判过程中的绝对地位虽被动摇,但主导地位仍在,这成为分析美国法院先例被遵循现状的一个前提。基于实证文献的考察,在审级维度上,高层级法院的先例在不同低层级法院的效力并不一样,低层级法院遵循先例的缘由主要也不是担心自己的判决在未来被推翻。在非审级维度上,联邦法院的先例在州法院及州法院的先例在联邦法院的被遵循情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很难称为"先例遵循"。这些运行实践的复杂性为思考中国裁判制度改革提供了实证的和技术的视角与借鉴。  相似文献   
62.
同案不同判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权威.对不同类型的同案不同判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主体的角度对同案不同判大致进行了三个分类,即相同或相似案件在同一法官处未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相同或相似案件在同一法院未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以及相同或相似案件在不同省市的法院未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不同法官对同一事实认定的冲突性这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其中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是绝大多数同案不同判的主要原因;而如果说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是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而言,那么不同法官对同一事实认定的冲突性则侧重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上.最后,从建立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多手段查清关联案件详情这二个方面对如何避免同案不同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3.
廖慧芳 《法制与社会》2011,(27):32+34-32,34
为解决同案不同判,同案不同办的情形,统一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分别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初步构建了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检察机关的案例指导制度在实践层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的相关机制还不健全,需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多角度进行补充、发展及完善。  相似文献   
64.
成文法与判例法作为两大法系的法源,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治的进步,两大法系出现了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也提出了建立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即选择指导性案例并经有权机构审核确认后公开发布,以作为审理同类案件的参照依据。这项制度的建立虽有争论,但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5.
树理 《江淮法治》2008,(18):28-29
2008年5月21日,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大副主任贾裕民腐败案作出一审宣判,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贾裕民有期徒刑10年;同案被告人丁宝茹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被告人李炳辉因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相似文献   
66.
陈颖 《中国律师》2003,(12):40-41
张某发现邻居侄子黄某潜入家中企图行窃,便奋起反抗,在搏斗中张某不幸被刺破心脏不治而亡。案发后黄畏罪潜逃,但是黄某杀死张某的过程被张某6岁的女儿看见。后来公安人员在她的指认下,将凶犯抓获归案。此案本属平常,但是黄某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众人的关注:6岁小孩不能作证人。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到这则案例后,我不禁掩卷深思: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作证人,证人的作证资格应如何确定;而某些特殊证人如未成年人、同案被告人等究竟可不可以作证人,他们是否具有证人资格;我国法律上是否应明确,又应如何明确…  相似文献   
67.
法院对同类案件作出的判决应当是一致,这就是"同案同判、统一裁判标准"的审判要求,也被认为是消除当事人合理怀疑的最好手段。因此法院审理案件必须遵循司法平等原则,在同一事故中,如果既有提起侵权之诉的受害者,又有提起违约之诉的受害者,法院对受害者应当按照同一赔偿标准确定赔偿数额,做到同案同判。对此,本文认为同案同判司法政策须慎行,而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文中从相关实证成案考量出发,从法律、法律职业者和当事人等多角度对此进行异议。  相似文献   
68.
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建军 《中国法学》2003,(3):133-142
同案同判应当是法律适用平等原则的体现。但本文对 1 1 0 7个案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应然的平等原则以及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成为同等法律适用对象之间的唯一等价物 ,仅仅根据某种情况适用了某个法律规范 ,并不能确切地预见同等情况也一定会适用同一法律规范。为此 ,本文提出了解决同案异判问题的两个对策  相似文献   
69.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法律的统一适用,实现同案同判。在指导性案例的援引方式上,将指导性案例作为判决理由加以援引已成为共识。根据判决理由的最低援引标准,只有裁判要点才能作为判决理由加以援引。进一步地,由于裁判要点能够在事实、价值要素上与所适用的法律规则相吻合,且具有制度权威性特征,因此裁判要点是作为排他性判决理由加以援引的。裁判要点作为排他性判决理由表明,它在各种可能冲突的判决理由中总是能够胜过其他与之竞争的普通理由,因而它也就成为待决案件的决定性判决理由。裁决要点作为排他性判决理由应受到一定条件的强制,并遵循若干适用原则,以保证指导性案例援引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7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都有具体体现,表明了在审判中应"同案同判",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法制建设的进行,保证公平,促进人民的法律信仰的形成与成熟。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一些相同类型的个别案件,由于合议庭不同,或审理法院不同,所作出的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同类型案件不同的当事人拿到不同判决结果的裁判文书时难免会对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特别作为典型的成文法国家,在中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出现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很明显的体现出了我国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使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受到了侵害,如"浙江嘉兴变相期货大案","云南许霆案"。这种现象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的本质,很多人感到司法不公,并且为当事人鸣冤,这使我国司法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