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57篇
中国共产党   132篇
中国政治   146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51.
452.
《南风窗》2014,(16):9-9
<正>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以后,工作就被当作奴役和压迫、惩罚与赎罪的象征,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莫不如此。《诗经》中的《伐檀》,就是农夫们一边吭吭哧哧地干活,一边高一声、低一声地骂财主: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作家郑振铎注释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骂得是如何的蕴蓄而刻毒!直到解放以前,国内多数工农阶层所从事的工作仍被视为苦役,视为阶级压迫的象征,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  相似文献   
453.
侯会 《法制博览》2011,(14):70-71
有个朋友曾跟我辩论说:“孟子这家伙最虚伪!譬如‘君子远庖厨’,这不是典型的虚伪吗?你吃肉不吃啊?一边吃肉一边说‘不忍’,这就是虚伪!中国人都是孔孟带坏的!”  相似文献   
45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9):5-5
唐朝时候,毫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毫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  相似文献   
455.
郭凯 《理论探讨》2022,(3):152-156
《论语》是中华文化原典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君子人格是其中论述最多的一种人格范式,关系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的精神特质维度、个性品格维度以及心理素养维度等不同方面。对《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进行深入解读与价值挖掘,对于重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做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塑造高尚的君子人格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56.
《诗经讲义》是茶山丁若镛奉正祖王之命“条对”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阐发“风刺”皆“美刺”之论,将《毛诗序》关于“刺”的文学修辞引申为社会政治修辞,“美刺”成了“温婉礼乐”的政治谈话修辞格,“美刺”政治唯美化。茶山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而删裁成《诗》,则是昭示唯美的三代理想政治,君子是“唯美”政治的主体承担者,“一正君,而天下正”是君子之首务。茶山发挥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阐述君子之性在于“好贤恶恶”。君子之性具有单一性向,君子成性具有超越的指向。另一方面,茶山强调君子成性在于“平日之工,行之有素”,是生命实践的自然与自为,君子之工“知易,行亦不难”。在茶山,君子人格是超越指向与易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57.
理喻 《政府法制》2012,(18):1-1
我不喜呔看清宫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特别讨厌耶一条条拖在脑后晃来晃去的“猪尾巴”,看着这一条条恶心的“猪尾巴”,我就想起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想起一桩桩灭绝人性的文字狱,想起喋血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想起徐锡磷被掏心挖肝的惨状……曾几何时,听着大街小巷飘出的“你是疯儿我是傻”的怪音,我就不由得皱起眉头,那电视里花枝招展的现代少女一声声刺耳的“皇阿爸、皇阿妈”。不知让人有多恶心!  相似文献   
458.
大观园     
王俭 《检察风云》2012,(5):78-79
  相似文献   
459.
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论及刑法思想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尽管如此,仍然贯穿和表达着救世济民,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哀矜勿喜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便向曾子请教为官之道,曾子对阳肤说:执政者丢弃了先王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为判案有功而自喜。孔子时代虽是礼崩乐坏,王道不再,民心离散,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的道义  相似文献   
460.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