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45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383篇
各国政治   872篇
工人农民   2331篇
世界政治   358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08篇
法律   19498篇
中国共产党   38108篇
中国政治   52757篇
政治理论   12569篇
综合类   18937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974篇
  2022年   1094篇
  2021年   1352篇
  2020年   1599篇
  2019年   849篇
  2018年   505篇
  2017年   904篇
  2016年   1684篇
  2015年   3421篇
  2014年   10658篇
  2013年   10814篇
  2012年   14288篇
  2011年   15463篇
  2010年   13412篇
  2009年   13848篇
  2008年   14646篇
  2007年   12690篇
  2006年   10748篇
  2005年   6529篇
  2004年   3705篇
  2003年   3146篇
  2002年   2817篇
  2001年   2238篇
  2000年   1946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91.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292.
钱运录 《半月谈》2005,(5):58-60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293.
简讯     
海涛 《工会博览》2005,(13):64-64
本刊讯 近日,顺义区首期职工素质教育培训班在社区教育中心开班。该培训班由顺义区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社区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实施。首期职工素质教育培训班共招生170人,开设课程有《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实用文体写作》、《实用法律基础》、《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创业设计》等。  相似文献   
294.
金融企业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企业,商业银行的改革在金融企业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是一个肩负巨大社会责任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为社会办理结算为特征。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好坏,服务能力的高低,一是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存款人的储蓄资产安全和投资人的资本安全及收益;二是关系到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关系到社会产品交易和社会投资的交易成本及效率。正因为商业银行独到而特有的作用,使其改革在金融企业改革中处于格外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95.
关于信用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目前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成熟和完善,商业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受到不程度的挑战,同时,一贯诚实守信的个人或法人的信用权也不断被侵害。因此,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保障信用权利不受侵犯,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根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96.
粘豆包情结     
吕中山 《奋斗》2002,(1):54-54
新世纪第一春来临之际,一位家居尚志县境大房子乡小龙山屯的农民朋友徐中富,不怕天冷路远,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兜子,迎风冒雪,来到哈尔滨我家里。他一进门就说,快过年了。农村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带点你喜欢吃的粘豆包子。说着将一大塑料袋粘豆包,从兜子里拎出来,放在桌子上。  相似文献   
297.
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协调发展有内在的规律性和规定性。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社会发展是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98.
据《明史》中关于李东阳的传记 ,大学士李东阳是明代的一位名臣 ,明正德年间 ,皇帝昏庸无道 ,宦官刘谨专权 ,与李东阳同时的大学士刘健和谢迁先后离开了朝廷 ,只有李东阳留了下来 ,为官愈加恭谨深沉 ,在与昏君权宦周旋的同时尽力帮助维持着越来越破败的朝政 ,使之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及后世的儒生士大夫对刘健和谢迁保名而退持赞扬态度 ,对于昏君权宦或权臣正面抗争的忠臣义士也持赞扬态度 ,因为他们保全了士大夫和忠臣的名节 ,而李东阳虽然没有与权宦同流合污 ,且尽力维持了朝政 ,儒生士大夫们却对其颇有微词 ,以至李东阳晚年谈及…  相似文献   
299.
王存智 《中国司法》2005,(12):103-104
河南新郡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工作,采取五项措施,规范农民工队伍的管理,加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素质,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00.
樊文 《中国司法》2005,(5):43-47
全球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延伸商务活动范围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研究人员发表的预测报道,自2001年起,全球公司电子商务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70%,至2005年将达到4.3万亿美元①,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电子商务完备的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和快速的交货方式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并于2005年4月1日实施,这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