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10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好戏压轴     
佚名 《法制博览》2010,(2):53-53
应定居丹麦哥本哈根的堂弟的邀请,上个月初前往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去游览观光。除观光外,我还亲自耳闻目睹了堂弟11岁的儿子所就读的学校——甘尔夫小学三年级的一堂性教育课。  相似文献   
102.
艾略 《南风窗》2010,(1):89-91
此次峰会谈判让人惊奇地看到非洲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崛起,这些最穷的、应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国家第一次派出他们的谈判小组,甚至在谈判中愤然离席。虽然最终西方世界主导了议程,但非洲让世界知道,它在全球新的气候变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3.
谢奕秋 《南风窗》2010,(4):11-11
因为谷歌拒绝审查、美国坚持对台军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破裂等原因,中美关系有跌入10年来最低谷的危险,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不会是中国着手制裁包括波音在内的美国军火公司的  相似文献   
104.
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召开。这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气候变化会议,在经过12天“马拉松”谈判后,与会各方在最后时刻达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坎昆协议》,同时也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个难题留给了2011年的南非会议。  相似文献   
105.
鲍红 《国际交流》2010,(1):16-18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已经落下帷幕。虽然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美国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该协议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与会100多个国家并没有签署。因此,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较量并没有停止。相反,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新兴大国,力图分化瓦解发展中国家阵营,并全面质疑现存气候变化谈判的框架、机制和规则,企图另立新约。  相似文献   
106.
关颍 《海内与海外》2013,(11):41-43
哥本哈根是我北欧之旅的最后一个城市,也是我最向往,最瞳憬的城市。这是因为这座滨临波罗的海城市,已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同时,  相似文献   
107.
初到丹麦的哥本哈根考察学习,我曾被这个北欧城市的旖旎风光所深深吸引。复杂精巧的市政厅钟楼,安静美丽的美人鱼铜像,都让我流连忘返。而生活在这个童话国度的丹麦人,他们与人交往的平等随和之风,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8.
在当今国际政治领域,涉及全球化的问题不只要用市场模式解决,也需要通过城邦模式协商.但由于各国利益界定和利益表达方式不同,使得形成共识的过程艰难而复杂.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争得话语权,必须诉诸共同利益的维护,采取合适的利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9.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哥本哈根协议》被认为是一项并不令人满意的协议。但事实上,尽管它不具法律约束力,仍将推进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因为国际法实践已证明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软法同样具有某种影响力,同样会促使国家完成相应法律义务。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应仔细研究《哥本哈根协议》的基本内容,在加强能源战略建设的同时,坚持气候变化谈判的基本立场,适时把握国际气候立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0.
《外交评论》2015,(4):107-123
随着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成为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更凸显图像在符号体系内的本体性地位和社会建构作用。图像不仅是呈现世界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意义生产和交流的场所,而且在国际安全中建构了自我/他者的身份对立,即自我的安全受到他者的威胁。在安全化研究领域,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析视角集中在言语行为层面,忽视了视觉在表象指涉和建构国际安全方面的作用。而通过探讨图像、意义与安全建构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图像不仅作为独立变量影响国际安全,更作为社会和政治意义竞争场所不断塑造安全话语体系,建构主体间性安全。与文字相比,图像感官性更强,传播方式更有效,意义解读更直接、更开放,能成功地建构存在性威胁,有效推动安全化进程。因此,将图像纳入安全化分析框架,不仅能解释一些由视觉引发的国际安全现象,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际安全的学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