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207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92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3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合并仲裁比较研究及我国合并仲裁制度的立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出现了合并仲裁的问题。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待合并仲裁的态度并不一致。我国应当建立起合并仲裁制度,但出于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便于裁决执行的考虑,合并仲裁应当仅仅包括合意合并仲裁。  相似文献   
72.
公民对法律的依赖程度、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程度、法治文明的实现程度,都有赖于对人格权的保护和加强。而现行人格权的立法状况尤为堪忧,人格权的立法远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关系,以至于大量的人格权侵害案件涌入法院,而法官往往面对如此多元的人格权侵害案件束手无策,对不属于《民法通则》所具体规定的各项人格权,要么采取  相似文献   
73.
《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停止侵害紧急救济之诉,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临时救济机制形成的冲击,只是拉开了预防性侵权责任挑战现有拼盘式司法救济程序的序幕。无论是因陋就简地纳入行为保全制度还是重构先予执行程序,对于此类新型请求权的回应都已明显地捉襟见肘。通过分析人格权停止侵害紧急救济之诉可见,特定紧急救济请求权的制度功能是通过特定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及相应审查标准来体现的,而司法救济则须根据要件的证明状态、双方利益权衡和公共利益的综合考量,在程序上大致呈三个梯度——依单方申请的加急救济程序、依对席辩论的临时救济程序、依辩论主义的终局救济程序,相应的证明标准也依次分为三级阶梯——毋须证明、较低程度的证明、严格证明。  相似文献   
74.
孙靖洲 《德国研究》2021,36(4):121-135
通过阐释德国肖像商品化权的渊源与流变,本文勾勒出德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消极防御到积极利用肖像商品化权的制度全景,揭示人格权一元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在消极防御层面,德国的司法实践不仅类推适用侵害知识产权的救济制度来保护肖像商品化权,而且引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旨在全面剥夺侵权人的非法所得;在积极利用层面,德国学术界通过发明...  相似文献   
75.
BOT是一种新型的特许权投资方式,其运作基础是一系列复杂的合同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与私人投资者间的特许权协议。在全球化背景下,明确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有助于吸收国际私人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有助于投资争端公平、合理地解决。由于行政契约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在我国的局限性,我国BOT特许权协议不应定性为行政合同,BOT特许权协议界定为商事契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6.
从人格利益到人格要素——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之界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骏驹 《河北法学》2006,24(10):43-49
在将人格视为人之根本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权利客体理论矛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对人格的全面保护,我国学者采用了"人格利益"这一抽象概念作为人格权与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权利模式对于人格的保护,但是由于"人格利益"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对于人格理论的依赖性,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具有根本性的缺陷.无论从当代法学之哲理基础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人格要素都是独立于法律上的主体的,因此人格要素作为人格权、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不仅不存在障碍,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7.
杨红艳 《法制博览》2023,(35):28-30
《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三条以有偿、无偿为标准对委托合同作出了区分,但未对其适用范围进行限制。本文认为,从目的性限缩解释角度出发,应当排除任意解除权在混合合同中的适用。原因在于,对民事、商事委托进行区分有其特定的理由,商事委托中任意解除权存在的正当性低,应当严格限制适用。例如,商事委托中排除特约有效,民事无偿委托中排除特约无效,民事有偿委托中排除委托人权利的特约无效,排除受托人权利的特约有效。  相似文献   
78.
兰志龙 《法制博览》2023,(5):112-114
在经济市场中,商事信用法律制度对经济市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事信用法律制度关系到资本市场发展,对立法也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在实际当中,民商法在推进与实施过程会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这一情形,为确保民商法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对民商事信用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使其更加贴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此,本文就针对完善商事信用民商法制度展开研究,文章对民商法先进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为完善商事信用民商法制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为该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9.
陈茜  曾可人 《法制博览》2023,(36):103-105
民事责任是保障法律主体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法人作为一种法律主体,其人格权也是需要被保障的重要权利。本文将就侵害法人人格权情形下的民事责任进行阐述,分别就侵害法人人格权的具体情形,民事责任的客体、主体以及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旨在对侵害法人人格权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全面探究,为保障法人人格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沈四宝  薛源 《法学》2006,(4):67-71
对商事仲裁定位的偏差,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事仲裁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商事仲裁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仲裁员审理纠纷作出裁决的权力,是独立于诉讼权和行政权的第三种权力。商事仲裁的定位应为专业服务,这充分体现在商事仲裁的契约性以及当事人与仲裁员的服务关系上。从这一定位出发,对我国商事仲裁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