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4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5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82篇
中国政治   141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张潇剑 《法学家》2004,(2):152-160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冲突法理论与实务陷于僵化--缺乏可预见性的两难困境之时,美国冲突法学家利弗拉尔教授提出了他的法律选择理论--"影响法律选择五点考虑".本文对这一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深入分析了该学说的丰富内涵,并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学说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肯定了利弗拉尔理论在法律适用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2.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英雄。蒙古“民主改革”以后,大力恢复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文化,突出事例是全国上下掀起成吉思汗热,一改几十年来受前苏联的影响而不许谈论成吉思汗的状况,开始公正客观评价和高度赞扬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蒙古对成吉思汗评价由贬到褒,不仅是激励蒙古民族精神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举既凸显了蒙古地位的变化,也是蒙古民族意识回归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63.
赵凤 《实践》2009,(2):43-43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弘扬内蒙古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让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电视台主办,内蒙古演出服务中心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展演月"活动于2008年12月13日至2009年1月18日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64.
蒙古统治时期的俄罗斯文化,既有外敌入侵带来的枯萎和凋零,也有其独具魅力的时代特征。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爱国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民族觉悟和国家意识日益强烈,联合的倾向不断地深入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罗斯文化愈来愈具有全俄性质;异端思想日益传播;关注人性,诠释文化的人文精神;蒙古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不相融性。  相似文献   
165.
蒙古国与我国华北、西北、东北三大地区接壤,两国边界线长达4673公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向西部转移,中国西北部的邻国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提高。中国西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必将为蒙古国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中蒙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66.
2004年12月18-19日,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联合 举办了"变化中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北京大学东北亚地区安全论坛"。来自中国、美 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以及台湾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面临的主 要问题、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后的东亚战略以及如何推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 泛、深入的讨论。中国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希雨、日本防卫厅前事务次官秋山昌广、上海合作组织 参赞哈什莫夫先生等在会上做了基调发言。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战略处处长詹永新参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相似文献   
167.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以反思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实践为基础,以消解"空间中立论"学科建构冲动为切入点,创造性揭示了"空间政治性"这一空间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并结合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辩证批判了法国左右翼两种空间声音。同时,他还把当代法国作为标本,对"中心化国家何以推动去中心化"进行了解剖式分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摇摆,以寻求化解资本主义空间矛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8.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曰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6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斐伏尔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位,他自称是马克思最忠实的拥护者,也因此他将马克思有关"全面的人"的阐述做了"过度的人学诠释",发展成为了他自己的"总体人"思想。列斐伏尔的"总体人"的学说被他自己称之为一种新人诞生,这种新人是变化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消除了异化的人,是一种最高的人道主义的自由集体中自由的个人,却也是充满了浪漫主义乌托邦情怀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0.
欧亚主义者首先把俄国历史置于欧亚洲的历史框架下去审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活动不仅与欧亚洲一体化进程在时间上吻合,而且推动了这一进程;1917年建立的苏维埃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国家传统的延续,同样具有"军事帝国"的特点。欧亚主义者对蒙古统治的评价有别于其他思想流派。他们肯定蒙古统治的重要意义和东方在俄国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认为蒙古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同时"铸就"了俄罗斯精神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