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141篇
中国政治   205篇
政治理论   124篇
综合类   1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41.
近年来,网络问政在中国已渐成趋势,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乃至今年两会上,不少地方把网络问政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温家宝总理的两次在线访谈,更进一步掀起了民众的网络问政热情。一、网络问政不会自动达成善治中国有接近4亿的网民规模,网民的文化水准和参与热  相似文献   
642.
村务公开与中国乡村“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村务公开,是指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村委会将重要村务,诸如政务、财务、福利等情况向农民群众公开,以便直接接受人们的监督。村务公开制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的完善程度和实施运作效果,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成败,应引起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村务公开制度一直是村民自治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对它与中国乡村“善治”的关系更少有人进行探讨。“善治”一词,英文写作goodgovernance,中文直译为“良好的治理”、“有效的治理”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英语和法语的政治学文献中,善治概…  相似文献   
643.
公共精神--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公共行政的内在本质、功能以及其合法性基础都充分彰显了对公共精神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公共行政面临着“公共精神”的乏弱。因此,须重塑公共行政的民主、法治、公正、服务、责任、参与精神,提升公共行政精神的现实路径是对传统公共精神资源的批判性反思与传承、公民美德的教育和行政人员公共精神的重点培育;公民社会的构建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动“善政”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644.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推进社会善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社会善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塑造人们的健康心态,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化解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实现社会善治。新时代,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保障社会善治向稳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645.
杨镪龙  许利平  帅学明 《前沿》2010,(1):137-141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协同治理视阈环境下,多元治理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46.
2008年以来我国推行了新一轮行政改革,改革的最终成效不仅要依靠对政府结构和规模的优化,更要依赖地方政府"善治"理念的确立及其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改革的步骤和方式上,不同地区由于自身实际情况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并有所侧重地展开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根据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东中西部地区公众对当地政府"善治"水平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表明了其对政府未来改革的不同诉求。  相似文献   
647.
单一依靠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存在严重缺陷,群体性事件的善治要在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中实现。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可以发挥其信息收集与传递、构筑沟通和对话平台、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宣传和教育等功能。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坚持沟通合作、独立自主、依法和有序参与等原则,在参与过程中应勇于担当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树立长远目标。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各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自身以及利益受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政治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648.
单一依靠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存在严重缺陷,群体性事件的善治要在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中实现.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可以发挥其信息收集与传递、构筑沟通和对话平台、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宣传和教育等功能.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坚持沟通合作、独立自主、依法和有序参与等原则,在参与过程中应勇于担当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树立长远目标.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各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自身以及利益受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政治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649.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因此,正确理解良法善治的内涵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50.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法律规范先行.在地方立法优化对市域社会治理制度供给的路径上,应当注重: 深化问题导向,提高地方立法制度供给的准度.市域地方立法越契合地方实际,越能解决地方问题,立法制度供给的准度就越高.各市域的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不同,问题不同,对立法的需求也不同,必须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