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刘耀东 《时代法学》2011,9(1):56-64
《物权法》第107条将占有脱离物的范围仅限于遗失物。占有脱离物的范围应定位于非因原权利人之意思而丧失占有之物。在原权利人请求回复期间,占有脱离物的归属应区分有偿回复与无偿回复。而分别归属于善意受让人与原权利人。金钱、无记名证券重在市场流通功能,占有即本权,与善意取得丝毫无涉。  相似文献   
52.
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2,(22):13
"‘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和‘7·21’北京特大暴雨后网友的‘捐你妹’回复,都是推动红会改革的动力。"——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正面回应网络热点事件。"你省下来的每一块钱,最后都落在了税务局手里。这是人们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原因之一。"——部分华人富豪后悔当初移民,为避税欲弃美国国籍。一位税务律师分析个中原因。"他真是个极品,现在为了抢房子,就霸住房子,连儿子都不让进门。"——曾经被奉为娱乐圈金童玉女的董洁和潘  相似文献   
53.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权益.但我国《物权法》并未对赃物的善意取得适用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这将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为研究起点,通过对各国相关规定的理解和比较,对赃物在我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构想.  相似文献   
54.
《物权法》第107条规定了遗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但理论上未形成统一观点。文章认为,在回复请求权行使之前,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于受让人;第107条对于善恶意的界定采用了客观标准,善意受让人可以享受有偿回复的优待;2年的回复请求权期间在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  相似文献   
55.
56.
高莉 《法制与经济》2009,(24):90-91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物权法乃至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状况,重点对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善意取得应否适用于不动产,应否适用于遗失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作为新时代检察机关转变司法理念的路径选择,是检察机关能动履职,参与诉源治理的有效途径。从重庆检察机关的实践检视,基层院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理念、作风跟不上、办案机制不完善、考核保障薄弱的等问题,下一步应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理念更新、质效提升和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上。  相似文献   
58.
曹阳 《学理论》2012,(8):89-90
举报回复行为属于行政法律行为中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非行政事实行为中的观念通知行为,不同于一般的通知、告知,对举报回复行为不服时,举报人可以寻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的救济。  相似文献   
59.
论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毅坚 《河北法学》2000,(3):115-120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对各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探究,论证了立法的必要性,进而从其含义,历史沿革,存在基础,构成要件,受损方的法律救助等方面论述该制度,并详细分析了动产的范围,分类探讨各种动产在不同情形下如何适用该制度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基础是法律回应社会需要以及法理念转变;“受让”需为有偿交易行为;对“善意”的界定和占有人因欺诈、轻信而丧失占有时取回占有委托物的法律建构等全新的观点和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0.
王泉 《传承》2009,(12)
费氏的核心思想是怎么都行,通过对理性中心主义的消解,限制了科学的谮越和科学活动的地盘,其思想含有一定的诠释学成分.他主张各文化之间的平等的话语权,强调科学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才能进步;他提出了历史回复的方法,实际上是效果历史理论;强调科学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是他从人类学方法的特征中觉察到诠释学循环重要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