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徐向前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将才,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徐向前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他的内心刚烈无比,他的军事指挥风格与其外表恰成鲜明对比。每次战斗,徐向前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战斗激烈,他就拿着驳壳枪出现在哪里。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  相似文献   
62.
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106岁的雷洁琼老人在北京溘然辞世,她曾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办者和领导者.作为一二·九运动、南京和平请愿、下关惨案等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她一度是位斗士;作为早期赴美研修社会学专业,回国后不论战火纷飞还是身居高位,她都坚持上高校讲台,她终身是位学者.  相似文献   
63.
抗战后期曾驻延安任美军观察团负责人的谢伟思,对毛泽东为什么在共产党人中具有那么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所谓高瞻远瞩,就是预见。宋代名家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领袖能够以大眼光  相似文献   
64.
小非 《侨园》2012,(10):18-19
隐瞒40多年的秘密在郑州市军人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85岁的飞行英雄李传森每当提起1964年10月16日,他在罗布泊驾驶飞机穿越蘑菇云取样的事儿,每个细节都能回忆得详详细细……李传森说,能驾飞机穿越蘑菇云,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取样,留下可靠数据,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儿.对于这个秘密,老人深藏40多年.  相似文献   
65.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诗人续范亭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朱德时,没想到扬名四海的三军统帅居然朴素得犹如一个农家老翁。续范亭感慨之余,给后人描绘出一幅朱总司令的肖像画:"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短短数语,朱德独具的风采跃然纸上。其实,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就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深深影响和带动了军民团结一心,  相似文献   
66.
余玮 《党史纵览》2013,(7):4-11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如此感慨道。自20岁起,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总共工作了15个年头。在此期间,李银桥结识了毛泽东家的家庭服务员韩桂馨,并在毛泽东的撮合下与她结为夫妇。我在采访时,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那些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  相似文献   
67.
《先锋队》2013,(16):46-47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常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  相似文献   
68.
上世纪70年代初,一个深秋雨后的下午。在江苏省无锡前州镇一片丰收后的稻田边上站着一位农民打扮的老者,他双手插在腰间,仰头凝望着蔚蓝的天空,然后转身走进一间低矮的农舍,身后留下一串串泥泞的脚印。过往的行人中没人知道他是谁。他,就是中国航空史上记载的抗日英雄、两航起义的机长边任耕先生。提起边任耕这个名字,中国民航的老同志无人不知。他用坎坷的人生画笔撰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章风雨故事。少年智、中国智  相似文献   
69.
1980年春天,著名女作家丁玲彻底平反后不久,在与友人的谈话中,回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延安时期以及建国后与毛泽东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70.
谢良兵 《传承》2008,(3):7-9
20多年过去了,"倒爷"已经成为一个过往时代的名词。尽管直到今天,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倒爷"这个词说起来似乎依然不是那么的褒义。但事实上,这些人恰恰是改革开放之初最善于抓住商机的那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