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72篇
中国政治   6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邰言 《黄埔》2012,(2):64-67
“特赦战犯”,曾经一度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起过巨大反响。到了1975年,所有战犯,包括美蒋特务和特务船船员全部被特赦释放,至此,中国再无战犯。  相似文献   
172.
杨文彬 《党课》2012,(17):82-86
自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叙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对峙日益加剧,虽然叙反对派尚未完成集结,但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架势使巴沙尔政权的压力越来越大,处境日益艰难,也令世人对叙利亚局势多了几分担忧。  相似文献   
173.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8月14日,蒋介石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联络参谋,当面探问毛泽东的答复意见。  相似文献   
174.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党,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两党有过成功的合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和对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已有过评论。本文从国际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5.
抗战胜利后,出于对战后国家和平民主建设的期待,作为当时国、共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民盟的主要负责人,黄炎培主动承担起了调解国共内战的历史重任。黄炎培的努力虽最终没有改变国共以军事斗争解决双方分歧的初衷,但在此过程中,黄炎培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倒行逆施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其将新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相似文献   
176.
解放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仅仅三年时间,拥有强大军事、经济力量的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被力量相对弱小的中国共产党迅速取而代之。究其因,民心向背乃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7.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打造开放型制造业高地,“重庆造”必须抢占市场制高点。如果不能占领国内、国际市场,“高地”就会变成产品积压的“仓库”。重庆制造业不仅制造水平低,营销水平更低,习惯于各自为政,热衷于窝里斗。“重庆造”要抢占市场制高点,在招商时要有产业链意识,在闯市场时应有产品链意识,抱团出海、集团作战,组建重庆制造业“航空母舰”,共同打造“重庆造”这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7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和平与内战的选择。蒋介石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玩起了“真内战假和谈”的把戏,接受了吴鼎昌“假戏真做”的主意,于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定大计”,美军司令魏得迈也于23日向毛泽东发了去重庆谈判的邀请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同意毛泽东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179.
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家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既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分析斯里兰卡内战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得出处理民族问题的启示,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我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新挑战,找准处理民族问题的着力点,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80.
1949年12月。国共内战胜负已定,白崇禧退至海南岛,李宗仁已经由香港飞往美国。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口飞往台湾.去台之后仅得闲职,最终死在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