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72篇
中国政治   6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1940年国共两军磨擦不断,局部地区甚至升级为大规模武装冲突,但“缓和”仍是双方决策层互动的主题。不仅中共制定以“争取二百万友军继续抗战”为中心的新统战方针,国民党也通过“中央提示案”出台缓和磨擦新思路,两党军事关系在夏秋之际更是呈现良性互动局面。惟本年发生于华中的中下层局部冲突,经半塔集、郭村、黄桥诸战,渐次破位,波动全局。后国民党发出“皓电”并以实力逼迫中共军队限期北撤,成为影响彼此关系的关键动因。最终曹甸战役使华中两军在中下层累积的紧张、猜疑与敌意空前加剧,严重冲击高层在战略层面努力构建的军事平衡体系。  相似文献   
22.
1994年10月,在深陷内战灾难的阿富汗南部突然崛起一支新的武装派别——塔利班运动(意即“伊斯兰学校学生运动”)。它1996年9月攻克首都喀布尔并建立政权,至2000年11月夺取了95%的国土,成为阿国内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军事力量。这支力量的首领就是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由于这位毛拉在其控制区还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统治,所以6年来一直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特别是由于他及其领导下的塔利班与本·拉登关系甚深,而美锁定本·拉登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因此,目前塔利班和本·拉登正在遭到美英的军事打击。他们能否逃过这场劫难,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23.
陈诚与蒋氏父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同舟共进》2009,(9):58-62
1958年,毛泽东、周恩来就国共和谈问题谈了一些具体设想: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1961年美国邀陈诚访美,欲离间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关系,以实现搞“两个中国”的目的。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陈诚亦以自己的行动坚持民族大义,对历史作出了交代。  相似文献   
24.
还是在1939年,刚刚18岁的雷英夫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谋训练队学习时,就给经常前往授课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年8月,在重庆负责国共谈判的周恩来回到延安向毛泽东求援:南方局军事组叶剑英那里急需参谋人员。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给你推荐一个18岁的娃娃,他叫雷英夫。”就这样,雷英夫被调到了南方局,并由此开始了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军事参谋生涯。  相似文献   
25.
当前武装组织治理制度建设成为内战研究的重点。武装组织治理制度是武装组织对其控制区域和民众管理的相应制度与规则体系。以反叛成功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评估武装组织治理制度建设对其内战中获得冲突优势的影响,可以看到,武装组织的反叛成功并不直接由武装组织治理制度决定,而是取决于武装组织治理制度在内部与外部产生的效果。在内部维度,武装组织治理制度需要取得良好的相对治理绩效;在外部维度,武装组织治理制度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并可对其进行塑造。而武装组织治理制度并不能确保相应效果的实现。通过混合研究的模式对以上观点进行检验:在定量研究方面,通过两个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对于武装组织治理制度与反叛成功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武装组织治理制度与反叛成功之间无直接的联系;在案例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两个具体武装组织的实践案例(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斯兰国"组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武装组织治理制度与反叛成功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因此并不存在简单的正向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26.
美国是世界宪政国家的典范,但其宪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历史上的宪政事件看,内战后诞生的三条宪法修正案的批准违背了其一贯坚持的契约宪政理念,麦卡锡主义留下了人权上的污点,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有滥用的可能,法官也有可能因个人思想倾向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而不能确保对法律的忠诚。对这些缺失的考察可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27.
(一)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的赫然写有"坚决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发出所谓<剿匪手本>和"剿匪"密令,中国上空又密布内战阴云.  相似文献   
28.
1945年12月,采取"援蒋内战"政策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华无法遂其所愿,狼狈下台返美。当时中国是美对外战略的重点,是遏制苏联扩张的平衡力量,所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刚卸任的美国陆军参长、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国共争端。1946年7月14日,醉心内战的蒋介石为避开马歇尔无休止的"调解"会晤,偕同宋美龄以避暑为名,离开南京登抵庐山安营扎寨。 马歇尔的调解自然离不开蒋介石,因为蒋独裁一切,国民党一切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因此,为了调处使命,马歇尔不得不头顶烈日,艰难地穿梭于南京和庐山之间。 1946年7月中旬,中国…  相似文献   
29.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主张战后国共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蒋介石要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专政国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欺骗人民,欺骗舆论,并完成内战部署,蒋介石玩弄"和平谈判"阴谋,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实现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国共会谈纪要》,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30.
王丰 《党史天地》2010,(5):12-12
国共内战,蒋介石终以兵败饮恨,挥别大陆,败退台岛。当时,他先后在澎湖高雄盘桓多日,最后才选定台北。在离开大陆之前,及进入台北之后,蒋介石想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