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61.
传统儒学以希圣希贤、以作为传统社会下的"君子"概念优先。《论语》中对"君子"描述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甚至到汉代更强调要"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重点变成好像以‘道义’为主,‘利’好像不能谈了。"林安梧说。  相似文献   
62.
这场“国学热”到底向我们昭示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征兆,是改革开放、国家发展的重要结果,是满怀信心的中国昂首迈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准备。  相似文献   
63.
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上世纪来到本世纪初,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又一次文化热潮的兴起与展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与文化的又一次跃升,同时它也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新的信息;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已经开始找回文化的自信,中国开始迈向文化自觉与注重软实力建设的时代。那么,何谓“国学热”?为什么会产生“国学热”?怎样看待“国学热”?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所秉持的观念不同,所了解的情势不同,故对“国学热”的理…  相似文献   
64.
郭丽 《世纪桥》2013,(3):38-39
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日见炽热,国学热由此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学热再次掀起热潮,且其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参与人员更多。本文从国学热的现象出发,分析当前国学热的原因,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5.
正国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称谓。这个称谓产生于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那是中国知识精英高扬国学旗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一声文化呐喊;是面对西方文化洪水猛兽般冲击中国文化时的一次本土文化捍卫。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到底包涵什么?在今天学国学的热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6.
当前"国学热"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但是,当前"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学热"的动因与它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对应的问题;"国学"研究方法和功能定位不客观的问题等等.只有发现并逐步消除这些倾向,才能把"国学"研究引向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67.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大致经历了"中学、国粹、国故、国学"这一演变发展过程。上世纪初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下,文化保守主义分子为强调民族性而提出了与西学相对的"国学"概念,而当今的"国学热"是在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民族复兴"和"和平崛起"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68.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这是继去年11月参观曲阜孔庙并发表讲话、今年"五四"到北京大学牵手中华孔子学会前会长汤一介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近儒家的第三个"大动作",引发巨大关注,让国学热再度升温。为此,编者特约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姜广辉先生讲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过程,期待以此向广大读者普及国学知识,激发对儒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69.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70.
郭建宁 《前线》2011,(3):32-33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扎实研究、深入解答。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辨析,三是国学热、孔子热,四是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