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9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樊雄 《黄埔》2006,(3):36-39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先后出版的报刊杂志有十多种,这些刊物围绕着反帝反封建主题,生动而真实地谱写了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的历史篇章。其中,《黄埔日刊》发行的历史最为悠久、区域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成为黄埔军校机关报。迁校南京后,该报继续发行。由于现存资料的局限性,目前对《黄埔日刊》的研究十分有限。可幸的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到《黄埔日刊》(原件)八十三期。这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原始资料,经文物专家核定,认为“极其珍贵,价值极高”,正式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成为国内外研究黄埔军校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2.
北伐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如同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峰;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胜利,则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发展的高峰,为我党统一战线宝库提供了奇瑰异宝。  相似文献   
63.
于东 《黄埔》2006,(3):16-19
黄埔军校孕育的校军“黄埔军”,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新型军队,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军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国民革命军正是以早期黄埔生600人为骨干,不到两年即由两个团扩充为旅,进而扩展为两个师,再扩充为几个军,并以此作为基本部队,在两次东征后继而北伐,削除盘踞各省的军阀部队,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国民革命政府中央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北伐中,黄埔师生为前锋和主力,英勇奋战,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64.
黄埔军校是共产国际、联共(布)和苏联政府大力支持孙中山和中国国民革命的产物,是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成果。鲍罗廷奉派来华出任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政治顾问,建议创建黄埔军校,为建设与人民相结合的新军队培养军事人才。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走上以俄为师的道路,以此为背景,鲍罗廷为黄埔军校引入苏联红军建校模式和制度资源,刷新了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记录。同时,他以黄埔军校为阵地,积极宣传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坚持国共合作和推进国民革命的主张,对于黄埔军校的革命化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5.
孟东 《世纪风采》2006,(11):10-13,45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一生中的“三起三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在国民革命时期,贺龙早期革命生涯中的三起三落则鲜为人知。邓小平与贺龙的人生经历,都显示出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及愈挫弥坚的战斗精神,它向后人昭示着伟人走向成功的一个浅显道理,这就是永不放弃。  相似文献   
66.
在恽代英研究中,关于他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论述,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正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恽代英之论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历经三个阶段。他论述了孙中山的毕生贡献和革命功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理论创造,孙中山思想理论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对国民革命的指导作用。其论述具有针对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为促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同时期中共思想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关于国民革命时期发生在湖北省的"阳新二二七惨案",中共革命史著作一般是在两湖农民运动的部分会论及。本文"阳新二二七惨案"的内涵有二:其一是作为历史事件的"惨案",其二是作为叙事文本的"惨案",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革命实践。案件的发生和地方权势格局密切相关,其处理过程也是案件发酵和异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多个版本的历史叙事生成,真相真假难辨。惨案发生、处理和善后的全过程,定型的惨案叙事及其生成的内在逻辑,共同成为观察革命实践及透视其中机制的极佳样本。  相似文献   
68.
20世纪前期“干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法、德、俄、日、中五国之间复杂的跨语际传播和语义变迁。法文cadre经德国(cadre)到俄国(кадры)的传播过程中,其含义逐渐扩展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骨干人员;经日本(幹部)传入中国以后,则引申出党派团体首脑机构的含义。1920年代初,中共曾以“干部”作为地方支部的代名词,意指比“组”高一级的组织机构,但这种制度设计不久即发生变化。在国民革命与苏俄/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共同作用下,中共实现了对“干部”概念的再造。这一较少为人注意的曲折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早期关于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的构想、实践与转变。  相似文献   
69.
甄欣 《广东党史》2016,(12):41-47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大革命时期,杨匏安主要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建立、发展、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0.
《当代贵州》2012,(25):59
中共二大决定停办《共产党》月刊,另办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以指导国民革命。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任主编,彭述之、瞿秋白也是主要负责人,半公开发行。第六期起迁到北京出版,以后又先后到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出版。《向导》发行量开始为几千份,后增加到2—3万份,最高达10万余份。它为16开本,最初每期8页,从第142期起增为12页,第144期起增为16页。它辟有时事短评、寸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