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278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在EB VS.Mr.Zuccarini案中,原告Electronics Boutique Holdings corp.(简称EB)是一家游戏和计算机软件的专业零售商,拥有超过600家零售店,并通过Internet出售商品。EB注册了几个服务商标,包括“EB”和“Electronics Boutique”,同时正在申请注册另外几个服务商标,  相似文献   
342.
商业标识在网络中的冲突表现为域名与商业标识间的冲突 ,这是由于两者存在着重要的商业价值关联 ,即均具有标识作用。不同法律间不顺畅的接连使其在此领域存在漏洞 ,以至于使域名与商业标识间冲突的解决在法律上大费周折。域名与商业标识间的纠纷存在商标法、竞争法解决模式以及域名注册机构的争端解决模式 ,目前我国在法律上应当主要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种纠纷进行规制 ,而且基于对效率的追求 ,应重视域名注册机构本身的争端解决方式。同时 ,保护商业标识权利人的商业标识权 ,又应当注意维护域名持有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343.
冯少华 《行政与法》2003,(12):127-128,F003
本文在简要介绍域名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域名保护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了域名应该作为一项权利保护,域名应该作为一项知识产权权利保护,域名应该作为知识产权中的标记权保护的观点,从而期望能对域名的保护问题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域名已成为一种类似商标的无形资产。文章对域名抢注行为、主观恶意的概念和认定进行了分析,以使公众对域名抢注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45.
宋波 《仲裁与法律》2002,(4):140-150
在强调快速便捷与意思自治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指定与授权的争议解决机构对域名争议进行裁决的行政解决程序,是解决域名争议的一种新型非诉讼解决争议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海峡两岸域名争议行政程序解决机制的不同法律特点,为完善我国现有域名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46.
成荣 《山西政报》2007,(7):47-47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因特网业务迅猛发展,域名作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的识别标志,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域名抢注活动。本文从介绍域名抢注的一般知识为出发点,分析域名抢注的法律性质,提出如何更好地遏制域名抢注的各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7.
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其它可供作为质权标的的性质 ,而具有极类似于抵押权标的的性质。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权的标的 ,符合现代物权法定原则的发展趋势。域名权应具有权利的地位 ,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域名权可作为抵押权标的 ,在物权法中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在可抵押的财产中列举符合抵押权标的本质特征的知识产权种类 ,将域名权包括在内 ;二是在企业财产的集合抵押中予以规定 ,即域名权以一个企业的集合体的形式共同设定抵押来达到设定抵押的目的。构建域名权抵押制度 ,还应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域名权抵押公示制度 ,完善域名权抵押的价值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48.
349.
域名,作为一全新的网上资源,近年来,域名纠纷频繁发生,却仍没有明确的国内或国际法对之加以规范,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黑洞”。域名的法律性质,域名抢注的法律分析,域名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5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规定的域名投诉得到支持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为:“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相同,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即要求争议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混淆性相似,易造成公众的误认。对于独创性的臆造标志而言,判断是否混淆性近似比较容易,也比较明确。但是,对于以通用词汇为主要识别部分的域名是否会与第三人(在特定案件程序中应为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最主要的是商标和企业名称)产生混淆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认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