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篇
法律   13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行政复议目的的准确定位是建立行政复议制度的关键环节。我国行政复议法立法目的设计过于理想化,未能真正体现“权利本位”,实践上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复议制度的产生、实践和理论基础等多视角考察可以发现,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复议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民权益的保障,因此,我国行政复议目的应当定位于“权利救济优先”。  相似文献   
73.
一、存在问题: 1.程序不统一。一是对不服不立案决定的复查在办理程序上不统一。有的按照《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制作“刑事申诉提请立案复查报告”,立案后才开始复查。有的认为线索初查后不立案尚未进入刑事诉讼阶段,因此无需通过立案程序直接开始复查。二是对办案期限的理解与执行上不统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相似文献   
74.
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并不是要对现行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颠覆式重构,而应当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地改良。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流。  相似文献   
75.
<正>跨行政区划法院与普通法院在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审理机制上总体遵循相同原则,同时由于跨行政区划法院案件类型的特定性,在审理机制上应有其特殊考量。在立案登记、案件管辖、简易程序、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司法公开、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等审理机制上应与跨区划法院的特殊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76.
2014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围绕复议机关就维持决定是否作被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采取了以复议机关和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作共同被告的模式,但是修法过程中的讨论存在三个焦点的错位。第一是将被告规则与行政复议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第二是将被告规则与行政诉讼的程序标的联系在一起;第三是将被告规则与行政复议的构造联系在一起。除了极端的情形,行政复议本身的行政性并不会决定经复议案件被告规则的确立,而是会影响行政复议功能的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主要在于复议构造的变化,而行政诉讼被告规则应该回归基础和常识。  相似文献   
77.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长久以来存在诸多问题,新修改《行政诉讼法》的施行对行政复议制度又产生了明显影响,复议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亟待改进。山东省遵循行政复议工作规律进行了系列大胆探索,总结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改革经验。当前应加快行政复议修法进程,重构行政复议制度体系,将集中复议权改革成果及时固化,确定复议、诉讼并行选择机制,围绕复议决定建构起严格科学的司法审理规则。  相似文献   
78.
行政复议改革进行的八年间,各省市在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复议委员会的建立、管辖权的集中与程序的创新上形成了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制度内容。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复议的组织、管辖、程序三个方面。据此,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应从重塑行政复议组织机构、集中复议管辖权、改革案件审理程序三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79.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刑事案外人在执行阶段可提出三种执行异议:认为执行行为违法的程序异议、针对执行标的主张实体权利的实体异议、认为刑事裁判认定赃款赃物错误的实体异议。不同于民事执行异议的三种救济路径,司法解释对刑事案外人的执行异议只规定了两种救济路径:复议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复议程序适用前两种刑事案外人执行异议,审判监督程序适用第三种刑事案外人执行异议。通过复议程序解决刑事案外人针对执行标的主张实体权利的异议与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刑事案外人认为刑事裁判认定赃款赃物错误的异议,均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0.
刘淑满 《法制与社会》2011,(24):154-155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机制,也是行政争议解决方式之一。由于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机关设置,法律责任承担、审理程序及与司法的衔接问题上都存在诸多不足。当务之急是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