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47篇
世界政治   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52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346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1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随着春节后用工单位需求量增大,南宁市人才市场招聘求职热度持续升温;呈现供求两旺局面。据数据显示,南宁市人才市场3月15-2日仅一周内到南宁人才市场办理招聘的用人单位共1305家,  相似文献   
72.
本刊讯最近一段时间,为了使园区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减少到最低,海淀园工会一方面选定了20家不同规模、行业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73.
简讯     
为了深入推动来京施工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市外施工会联合会自2007年8月份以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74.
《支部生活》2008,(4):40-41
《劳动合同法》第68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相似文献   
75.
杨光 《求贤》2011,(12):41-42
劳务派遣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劳务派遣属于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相分离的用工形式,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规制,会影响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本文拟结合《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对劳务派遣作一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76.
外聘教职员工已成为高校教职员工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对外聘教职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和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高校外聘教职员工管理中要:(1)培养高效的管理者;(2)构建和谐的内部环境;(3)不断完善激励、考核制度;(4)在学校与外聘教职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77.
<正>黑政办发[2014]20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极大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是一些地方农民工工资"年年清年年欠"问题仍然突出,以讨要农民工工资为名讨要工程款等非工资性经济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78.
政策法规     
《法人》2008,(6):8-8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规范审理公司解散清算案件;因震灾受损企业和个人可减征所得税;劳务派遣单位不得招用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工商总局减免灾区生活必需品“两费”;刑法新增背信罪剑指内幕交易等罪  相似文献   
79.
张莉 《中国工运》2014,(6):50-51
企业用工管理制度在法律上称为“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以下简称: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内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合法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80.
平台用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劳动法讨论意义的是组织型平台,包括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和非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后者是法律关系定性争论的对象。此种非基于劳动合同的平台用工模式不同于常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台控制与劳务提供者自主,不符合现有从属性标准,不成立劳动关系,在现行法中属于民事非典型合同中的混合合同。此种平台用工在当前"从属性劳动—独立性劳动"构成的"劳动二分法"框架下不能实现有效调整,给予劳务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的成因在于劳务提供者的学理定位是"类雇员",此种平台用工的本质是承揽合同社会化,属于"劳动二分法"下的制度空白地带。因此,应根据此种平台用工中劳务提供者的社会保护必要性,构建介于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类雇员"规范体系,推动法律对社会劳务给付的调整框架从"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