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6篇
法律   69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当行为人一年内三次以上扒窃、入户盗窃的行为,既符合扒窃、入户盗窃型的盗窃罪,也符合多次盗窃型的盗窃罪时,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预防扒窃、入户盗窃犯罪,全面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树立刑法修正案关于扒窃、入户盗窃入罪适用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理应在多次盗窃和扒窃、入户盗窃并存时优先适用新法关于扒窃、入户盗窃入罪的规定并作为法院成罪宣告的判决依据.  相似文献   
32.
多次盗窃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的犯罪活动。多次盗窃的认定应注意多次盗窃应最少实施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连续盗窃行为,数额较小的小偷小摸行为不应认定为多次盗窃。数额较小一般以低于本地区立案标准数的二分之一掌握。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如何认定"多次抢劫"做了初步的解释,认为可将"多次抢劫"的认定标准归为以下三种: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区分"多次"的时空标准。多次抢劫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必须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客观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4.
盗窃犯罪是刑事犯罪中最常见、发案率最高的犯罪类型,一直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致使司法实践中的许多盗窃犯罪因难以认定而存在惩治障碍,其中"多次盗窃"的认定和"盗窃二、关于"盗窃数额累计"规定的缺失盗窃数额的累计”就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5.
四川汶川地震灾情牵动着机关事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各地机关事务部门党员干部和职工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为此,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机关事务部门,了解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为灾区捐款献血活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36.
对于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规定,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但从罪数角度来分析其立法类型则更为妥当:立法类型有别,则其规范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刑法用语既是统一的,也是相对的,只有相对地理解“多次”行为的成立条件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深入研究我国刑法中“多次”规定所带来的所有相关课题,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适用刑法.  相似文献   
37.
陈鹏  王研 《公民与法治》2010,(20):36-37
截至今年10月中旬,昆明血液中心的库存0型血仅2200毫升!一场“血荒”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近年来,供血紧缺问题在不少大中城市出现,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追踪采访。  相似文献   
38.
通过研究相隔一定时间的多次测定数据的变化规律与书写时间的内在关系,建立了部分近期书写的圆珠笔字迹形成时间的检验方法,确定了相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测定数据的变化规律与书写时间内在关系的判定阀值。形成了无需对照样本即可判定部分圆珠笔字迹是否近期书写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39.
为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吉林省采供血与医疗服务血液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修订《吉林省献血条例》进行探讨.从确立政府职责、强化献血宣传、鼓励并扩大献血参与人群、明确献血要求及返血相关政策、加强血液信息化体系建设、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加大对献血者的激励政策及社会关爱等几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修订《条例》的意义.修订后的《...  相似文献   
40.
刑法中的多次犯罪,在本质上是将同种数罪以法律拟制的方式作为一罪加重处罚的刑法现象,我们也可称之为多次加重犯。由于立法者将犯罪的次数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这使得刑法对此类犯罪的处罚具有明显的重刑主义倾向。所以对于多次犯罪中的次,应当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判断原则,从严予以认定。多次犯罪中单个犯罪之构成,仅要求该次行为足以构成犯罪即可,而不论该次行为属于既遂、未遂、预备抑或中止等形态。对于一次教唆或帮助行为,即便其内容涉及或导致了多次犯罪,对教唆者和帮助者也不能与正犯一起被评价为多次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