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各国政治   133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17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7篇
法律   331篇
中国共产党   928篇
中国政治   1575篇
政治理论   545篇
综合类   80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认同在单元体的构成、互动及全球体系的转换上发挥着变量性作用,既有认同不仅是对以往认同的继承,也是过渡到未来认同的前提和条件。国家认同、宗教认同、区域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实现有着碰撞、分离、甚至冲突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天然的重叠、交叉或融合。总的来说,人类的认同朝进步的方向发展,世界国家的实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82.
与国家管理模式相契合的行政法,因过分夸大公私益紧张关系,过分强调行政优益性,过分聚焦行政行为,过分重视命令-服从,导致行政法逻辑的扭曲和行政法制化正当性的削弱。正在崛起的公共治理模式要求确立一种因认同而遵从的行政法治理逻辑。为此,第一要反思行政法的治理机理,通过维护公共理性来助成解决私人选择失灵问题,从收用行政、给付行政、秩序行政和合作行政四个方面统筹重塑公私交融的行政法利益基础。第二在"还原"行政法行动场域的基础上,依靠针对性的机制设计来塑造行政法主体角色。第三将认知和建构行政法的视角从行政行为拓展至交涉性行政关系,遵循比例原则,设定一个行政支配性/公民自主性组合关系的谱系。第四建构一套行政法商谈框架,运用360°商谈模式寻求行政法效力的普遍认同。本文认为,与此种治理逻辑相契合的行政法呈现为非对称性平衡,它集中体现为行政与公民双方在权能上的势均力敌。  相似文献   
883.
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是宪法认同的历史前提,但国家认同也仅是宪法认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宪法认同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认同,更内含价值认同。民族认同正是达成宪法价值认同的重要动因。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和宪法认同的进程不仅符合历史逻辑,更是在立宪主义视角下整合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需因循的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884.
“老百姓”一词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它在法学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流行是一个值得法学理论界深思的现象。“老百姓”话语从本质上来说完全不同于基于现代法治理论的公民概念。它具有集体性、对立性和道德话语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皇权社会的德性政治的体现。对待“老百姓”话语应当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认真分析其得以广泛流行的原因,为中国民众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做出适于中国的政策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885.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886.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887.
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1956年经过了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阶段的政治认同变迁:建国前夕的观望态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认可态度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拥护态度。建国头七年知识分子对政治的认同趋于加强,足以显示中国共产党政权强大的生命力。理清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变迁的主线,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8.
聂文娟 《外交评论》2011,28(4):83-95
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具有情感属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现象。集体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而不是朋友角色身份认同。在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进程中,群体情感因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分别表现为社会类别化进程中的群体情感动力、社会比较进程中的群体情感模型以及积极认同进程中的"替罪羊"现象。  相似文献   
889.
精英与大众的二分法是分析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原因的常用方法,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紧张和尖锐对立是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西方国家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稳定是因为有强大的中产阶级,而中国正出现过度精英化问题的现象,中国的精英与大众已经处于矛盾对立面并引起社会冲突。只有引入福利国家制度,让大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形成强大的中产阶级,才能化解过度精英化问题,消除产生社会冲突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890.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