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青年婚恋问题都是大问题。当代广州青年婚恋思想遭遇到传统婚恋观念与新兴社会婚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和性观念。广州青年婚恋观中存在过于追求个人感受、不敢承担婚姻责任、性责任意识淡薄以及误读夫妻关系等问题。要引导青年婚恋"不昏",需要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六所高校近5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试图通过婚恋年龄,择偶标准,恋爱原因,经济支出等几个方面的调查来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和恋爱现状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当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及现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在形成谈恋爱早而结婚晚的“早恋晚婚”的新型婚恋态度,而未呈现较大的差异。本文还就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3.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性观念、性道德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性行为、性观念、性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性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在逐步减弱。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加强性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4.
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不再对大学生结婚进行限制,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结婚对多数大学生来说毕竟是不太现实的.与此同时,大学生同居现象却在许多高校中存在.怎样在这一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75.
打工潮下农村青年婚恋观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批农民的城乡流动,农村青年的婚恋观正悄悄发生变化.他们在恋爱、择偶、婚姻、性爱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自主、多元化的态势,对此人们喜忧参半,褒贬共鸣.  相似文献   
76.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恋爱目的多样化;婚姻与事业并重;对网恋、网上征婚途径的认可;择偶标准多元化;性观念开放与保守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是与社会变革、就业、网络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婚恋观教育方式,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7.
张晓琼 《创造》2004,(3):35-37
2001年底,正当北国白雪飘飞、地冻天寒时节,笔者来到了温暖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驻进了据说建寨已200多年的布朗山章家老寨.进入章家老寨的当天晚上,笔者就有幸参加了一场布朗族婚礼,由此窥见了布朗族婚恋生活及其观念在当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78.
90后网上征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透视90后网上征婚现象,可以看到,这是90后展现自我、追求时尚、自我中心的青春期诉求,是婚恋现实问题与社会婚恋观在90后身上的投射.反思现实中新生代婚恋观教育问题,存在着人生观教育的单向度视角和婚恋观教育缺失的现象.应注重新生代的婚恋观教育,使高尚美好情感的培养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79.
池莉以伤感的情调描绘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的危机、婚娴的缺憾、爱情的无奈.她写出了普通人婚姻的真谛:无奈与忍耐,粗糙中温情洋溢.  相似文献   
8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年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在全球化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青年个体性崛起,他们对自我的关注又激发了独自生活的愿望。独居在当下已经成为了一二线城市青年群体中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本文以大城市中的独居青年为研究对象,从独居者的年龄特征、独居时长、居住环境和婚恋现状等方面描绘该群体的生活状况,并尝试从主体视角深描青年人的独居亚文化。研究发现,大城市的青年人珍视个人生活的自由与个人隐私的空间,在公共空间挤压私人空间的现实压力下,通过独居作为其开拓个人空间边界的主动实践。与此同时,在虚实交织的社会互动中,独居青年会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多元的社交活动,探索与自我、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新路径。此外,在独居青年的情感体验中,独居争取的是一种空间的自由,而非绝对地拒绝婚姻和家庭,因而存在着在未来转变的可能性。文章认为选择独居是一种青年群体在当下的权衡与过渡,独居青年的“独活”既是依托于大城市的便捷条件之下的产物,又体现着城市情感的“独化”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