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28篇
工人农民   81篇
世界政治   1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9篇
法律   729篇
中国共产党   1171篇
中国政治   1665篇
政治理论   499篇
综合类   10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613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663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在监督法生效前夕,2006年12月17日,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成立并举行首次学术研讨会,该中心的校内研究人员与部分顾问、特约研究员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地方人大工作者共30多人,就“监督法与人大监督的未来走向”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2.
说来有趣。平时读顾准,读着读着,就有写“读后感”的冲动,而且这样的时候还很多。说来也巧,也就在拉出键盘要敲这则读后感时,恰逢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的史蒂芬·霍金访问香港,故在2006年6月17日的香港文汇报上读到梁家辉先生文章,题曰《大师霍金》。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到“想一提霍金这种大师级人物,何以未拿过诺贝尔奖?只因其理论超前人类知识太多,学术界无法核实,而非评审诸公对大师不敬也”。  相似文献   
173.
学术动态     
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召开“2006北京工会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企业民主管理立法与实践”,全总书记处书记张秋俭,市总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建民,著名劳动法专家关怀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讲话。上海、天津、重庆总工会民主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做交流发言。论坛共收到论文34篇,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工会理论研究所张宝刚、徐岩、刘桂萍、李惠斌、范韶华、韩晓洁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在论坛上张宝刚做题为“试论职工民主管理的形式”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174.
宁波为人才渊薮之区,学问家代不乏人,宁波人有汇刻群书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张寿镛先生编刊的《四明丛书》博采约收,除入编文献本身的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版本价值,其入编之书,除原著外,兼收后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5.
吴志菲 《湘潮》2006,(10):47-50
刘更另,著名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1929年2月出生于湖南桃源,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获得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河南农事实验场土肥室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调查室、肥料室副主任,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祁阳站站长,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副所长、所长,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三、四、五届地学部评审组成员,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和环境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国际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76.
"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 何以会成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日学术面临的困惑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和学术谱系的断裂。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境中,这些都成了真正的难题。而学术大师的缺席和学术原创性的贫弱,就是这一危机的集中体现。当代学者面临的考验是,在强大的必然性面前,是否还保有做出自由选择的足够能力?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成为“问题”的时候,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7.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较量--兼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读吕磊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一书的基础上,揭示出标榜价值中立的西方学术研究日趋意识形态化,这对于容观地分析西方的学术成果启示重大。  相似文献   
178.
商盾 《北京观察》2006,(9):62-64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茶是我国祖先在寻求各种可食之物、治病之药的采集过程中,被发现的,后来由药用或食用逐渐发展为饮用.但是,饮茶缘于何朝何代,学术界有不少说法,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产生于神农时期.其根据是茶圣陆羽<茶经>中的一句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由此看来,茶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从野生到半栽培、栽培经历了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9.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180.
全国第二届“中国人才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5日至26日第二届“中国人才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在桂林空军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主办,人才学研究分会承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