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64篇
各国政治   158篇
工人农民   151篇
世界政治   39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5篇
法律   2185篇
中国共产党   4014篇
中国政治   5256篇
政治理论   1750篇
综合类   28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549篇
  2014年   1585篇
  2013年   1160篇
  2012年   1691篇
  2011年   1645篇
  2010年   1250篇
  2009年   1245篇
  2008年   1188篇
  2007年   949篇
  2006年   1033篇
  2005年   676篇
  2004年   643篇
  2003年   659篇
  2002年   719篇
  2001年   507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2006年7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出席广州市召开的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党代会研究作为深化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史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李君如认为:  相似文献   
742.
徐佰义 《学理论》2022,(10):37-41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建构“学以致圣”的道德实践路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礼”的核心思想。在《荀子》的开篇——《劝学》篇论证了“学”的重要性。该篇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学”的主要途径“、学”的终极目的等重要思想。在“学”的理论奠基之下,荀子批判了孟子“人性善”的观点,认为孟子不察性伪之分,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荀子之“学”是“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与孟子之“思”形成了学思结合的致圣路径。  相似文献   
743.
追求理性的学术论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永坤 《法学》2007,(10):7-15
朱孝清先生、崔敏先生和王守安先生关于检察制度是不是可以质疑的争论,特别是关于争论中的政治批判是否正当的论辩触到了中国法学的一个痛点:缺乏理性的学术论辩。理性的学术论辩就是遵守论辩规则的论辩。理性论辩最为重要的规则是言谈者的普遍性和论辩机遇的平等性;其次是尊重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解释,不得强加于人,更不能追究"用心";第三是宽容,任何论辩都是"开始"而不应是"终结"。中国法学界走向理性学术论辩的重要步骤是实现法学论辩的无禁区原则,同时制止"利益法学"对法学的扭曲。  相似文献   
744.
我国学界流行观点认为哈特“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和“太邪恶的法律不能被服从”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自然法色彩,与哈特作为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分离命题相背离,因而他在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的。对哈特法律-道德观之融贯性的辩护建立在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区分之上。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存有四个面向,即历史因果性上法律与道德内容的重叠,法律与道德概念上的分离命题,对法律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的法律强制。“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强调法律与道德在事实与内容上的联系,其与两者在概念上的分离并不矛盾;哈特反对把道德作为法律的合法性标准,但不反对将道德视为法律的评价性标准,因此上述两个批评错在混淆了问题的不同面向。批判道德哲学与自由主义是哈特的重要底色,贯穿了他的法律-道德理论;哈特坚持“法律是法律”,但又对法律及其实践在道德上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哈特的分析法哲学家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是互相支撑的,他在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是自洽的、立场鲜明的。  相似文献   
745.
746.
李国涛 《理论导刊》2022,(7):98-104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存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当前,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即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形态有待整合与建构。鉴于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在宏观上需要秉承范式转换逻辑、场域转变逻辑、研究认知逻辑、研究层次逻辑;展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需要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当代中国”、着眼“时代发展”,在增加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74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工会具有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教职工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48.
汪青松 《桂海论丛》2007,23(4):22-24
规避行政道德失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行政道德体系的需要,更是实现依法行政和抵制行政腐败的需要。目前,规避行政道德失范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机制构建,即高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行政道德指引机制,切实加强行政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濡化机制,稳步推进行政道德规范向行政法规的转化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行政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对行政道德失范的全方位监督制约机制,成立富有实效的行政道德失范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749.
方晓宇 《今日海南》2006,(10):22-23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道德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生、人际等多方面的道德准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做人,应身先立德;做官,应以德从政。领导干部的从政道…  相似文献   
75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寻建构人类未来社会状况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学者们分别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梳理、思想渊源与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风险挑战、理论特点与历史贡献等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和富有原创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传播和践行有着重大意义。虽然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展现出成果众多、思路清晰、视域广阔等特点,但也存在宏观研究较多而微观分析不足、学科分布失衡且跨学科分析不足、解读成果众多而原创作品欠缺、理论分析有余而批判研究不足的问题。立足现实、回归经典、着眼未来,今后的研究既要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度理论诠释,又要切实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普及宣传,还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进程。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