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3篇
中国共产党   181篇
中国政治   228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法院新闻     
《中国审判》2014,(2):8-8
富拉尔基法院抓好"四线"促廉洁自廉洁 司法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区人民法院以"抓主线、开热线、设防线、守底线"为基本思路,不断推出廉洁教育创新举措。在教育活动中,该院从增强干警的"底线"思维入手,突出强调"三个底线",即道德底线、作风底线、公正底线。  相似文献   
52.
肖德安 《新长征》2011,(4):64-64
某单位一领导对其下属说:“我这个人有点不拘小节……”言外之意,他的大节还是不错的,他的小节无损于他的大节,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他、体谅他。 “小节无损于大节”——一、事实会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5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支撑。诚信友爱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道德和伦理底线,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要以权利和法治作切入点。  相似文献   
54.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模式至为重要。回顾以往近30年的改革经验,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和制度建设要有新思路。社会保障的目标模式应该满足三个要求:适度性——成本较低,效益最大;适当性——覆盖面广,促进公平;适用性——机制灵活,持续性强。为此,应该依据底线公平原则,建立"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包容性强,覆盖面大,机制新,结构合理。与福利国家模式不同,它不以追求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以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均衡为目标,它是一个福利水平适当、机制灵活、责任共担、切实可行、持续性强的福利模式。  相似文献   
55.
母诫是金     
近读一篇报道,发人深省。说的是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说,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  相似文献   
56.
西尧 《奋斗》2006,(4):58-59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曾提出底线伦理的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底线伦理亟待重申: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因为那是做人的起码准绳!  相似文献   
57.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底线道德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德 《理论导刊》2002,(12):24-26
道德是人们善的社会行为,底线道德是人们善的最低层次。“不损人”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底线道德。考察底线道德应坚持“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曾严重地偏离过执政"守位"律,从而导致了深重的灾难;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守位"律的内涵,分析其"位"之所指,明晰中国共产党执政"守位"律的基本规定,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党政关系,使得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59.
道德底线是指人们社会行为善的最低、最基本的层次,是人们"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最起码的社会要求。革命军人道德底线是指革命军人在军事生活领域和非军事生活领域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其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底线,而是一种身份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社会性、突出的强制性、一定的示范性和逻辑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60.
一个社会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才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因此,一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保证所立之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防止恶法的出现;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也可以有条件地把某些不属于道德底线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予以有条件的法律化,以保证法律对良好道德风气养成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