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08年9月发生的以美国为源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大幅度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日本银行在2010年时隔4年后再次启动了宽松货币政策,至今这一政策已经实施了5年之久,中间经历了重大的转变,由2013年3月以前的"总括性宽松政策"变为其后的"异维度量化宽松政策"。文章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背景出发,侧重于日本银行体制和决策者政策理念对政策决定的影响,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发生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宽松政策的再启动与黑田日本银行实施的"异维度量化宽松政策"、日本银行决策体制与政策理念的改变对政策转变的影响和后一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展望等3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2.
事实上,如果真要把当前的中日关系进行类比的话,二战后的日本恰如一战后的德国,今天的安倍酷似当年的希特勒。  相似文献   
73.
74.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后,中日两国由此进入了战略磨合期与相互适应期,如何塑造与中国的关系成为日本外交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次执政的经历及其前后对华大相径庭的外交政策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安倍第一次执政期间积极改善对华外交,主张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然而时隔5年再次执政,却不断展现强硬的对华态度和立场。安倍对华政策调整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两面性、依赖性、务实性,为日本国内和中日关系带来了深远的政治经济影响。对比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对我国认识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特征、本质、动因,正确把握和处理中日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安倍价值观外交是安倍晋三内阁在当前国际体系中以西方普世价值观为政策工具来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并实现日本在海洋领域战略扩张的外交战略与实践。第一次安倍内阁通过价值观外交在亚太地区创设日美澳印、美日澳、日澳以及日印等四个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对中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包围并实现日本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海洋战略扩张。第二次安倍内阁重启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外交,在推进日、美、澳、印四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插手南海问题给中国维护南海主权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设置障碍。安倍在亚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海洋军事同盟,从太平洋与印度洋两个战略向度上实现对中国的海上战略包围与遏制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76.
李莹 《南风窗》2014,(18):73-74
<正>不管"和平"前面加上什么修饰,真正的和平都不可能绕开历史来操作,而必须通过有诚意的对话与检证来建立。8月15日是日本第69个战败日,像去年一样,安倍首相当天在千代田区武道馆举行的日本战殁者追悼仪式上,再次未提1994年村山富市以来日本历代首相必提的"加害责任",且以"和平誓言"替代"不战誓言",令人怀疑这是为明年日本战败70周年发表"安倍谈话"做铺垫。《东京新闻》报道指出,鉴于安倍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改变日本安保军事政策",和平誓言"与"不战誓言"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7.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被称之为"战后日本政治史的转折点"、"历史性突破"等,意指通过这次选举,所谓"修宪势力"在参议院已经达到法定修宪门槛的"三分之二"。加上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众议院议席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所以"修宪"已经"成为现实可能"。但实际上,"三分之二"在当下日本政坛所具有的真实内涵是复杂的。"安倍经济学"虽然是这次自民党胜选的重要依托之一,但与其说已经被选民普遍认可,不如说是对安倍政权的"缓期执行,以观后效"。此外,本次选举进一步印证了日本政治生态的发展趋势,即总体右倾化使自民党重获"一党优位"地位,以及在自民党内形成"安倍一强"的状况。通过本次选举,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的安倍政权,其对华外交必将更加强硬,也意味着中日关系将有新的变数和面临新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78.
张勇 《外交评论》2014,(3):43-65
因战略目标的差异,在战后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国家战略与决策机制各有不同特质。基于对以"吉田主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之"反思"与"超越",日本正处于新的战略转型期,这也因应了其"全面正常化"的目标。其对外决策机制亦在经历重大调整。从"1955年体制"以来的"官僚主导"型向21世纪初期的"官邸主导"型过渡的趋势业已形成,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首相官邸主导型决策过程较为典型,第二次安倍内阁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其突出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当前乃至今后,由首相官邸来设计与领导实施新国家战略的思路亦愈发清晰。在"全面正常化"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日本决策层致力于突破战后体制,创建长期执政的政治环境,强化首相及执政中枢的决策权限。但因受内外因素制约,无论是国家战略转型,还是决策机制调整,在大趋势之下仍存有诸多变数。  相似文献   
79.
吴文兵 《学理论》2014,(1):55-56
安倍政权2013年1月上台后,不仅没有改变野田政府的"钓鱼岛国有化",而且在利用国际势力遏制和对抗中国方面越走越远。充分反映了日本对未来全球战略仍然预测美国不会下滑和以表面合作的方式来对抗中国的逻辑。并且日本对华政策还将持续下去,直到难以为继才可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80.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15,(3):3-19,127
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的近邻,彼此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不少差异,既有许多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历史上,唐朝的白村江海战,明朝万历年间中朝联军击败丰臣秀吉的入侵,清末的甲午战争等,中日之间每次战争都与朝鲜半岛紧密相关。2015年对中日韩三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既是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朝鲜半岛光复、日本战败投降70周年;这一年既是不平等的《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5周年,也是二战后韩日建交50周年。如何从政治与经济的相关性、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认识日本政治右倾化特别是"安倍政治学"对中日、韩日关系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