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51篇
中国共产党   253篇
中国政治   527篇
政治理论   132篇
综合类   2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丁敏 《理论建设》2009,(6):77-78
陈楚淮在1929—1930年之交写的两个富有象征意蕴的独幕剧——《桐子落》和《骷髅的迷恋者》,分别发表在《新月》二卷十期和《新月》三卷一期上,今天学界已认定陈楚淮是一位1920年代的“象征戏剧代表作家”,朱寿桐在《新月戏剧:绅士的风情的演示》中,称《骷髅的迷恋者》为“名剧”;吴晓东在《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称这部剧作“标志着这时期象征主义话剧在文本意蕴上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52.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具有图示语言意义的符号,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无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诠释与表达。而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汉字"间"蕴含了中国古代人生理想的"所指"意义,以及此人生理想在建筑营建中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53.
身份认同问题是原苏联空间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克里米亚长期的身份认同困境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克里米亚身份认同问题源于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对于克里米亚采取了不同的地区政策。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显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亚的身份归属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之后的克里米亚陷入了身份构建的困境之中。后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共有三条可能的身份建构路径,分别是推动国家认同的深入,建立乌克兰身份;推动地区认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亚的独立地区身份;以及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入,回归俄罗斯身份。但在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践中,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以俄语为共同语言,在俄语的历史叙事中,乌克兰的缺位和鞑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俄罗斯化过程,整个半岛的符号体系完全俄罗斯化,无论是地理名称、城市雕塑、政治符号抑或是文化标签,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在原苏联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分布状态下,乌克兰中央政府无力主导克里米亚的身份认同建构。而克里米亚人为了平衡来自基辅的外在压力和来自鞑靼人的内在压力,继续维持并强化本就在本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的俄罗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继承苏联所赋予克里米亚的所有身份符号,并重新寻回沙俄时代的历史叙事,强化自己的俄罗斯身份。在俄罗斯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亚在20世纪90年代就产生了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1994年,整个分离主义运动达到了高潮。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国际背景,在没有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离主义运动,但始终没有办法推动克里米亚地区形成乌克兰身份的建构。最终,在2014年3月,身份认同的困境最终成了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也再次证明,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但是如果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长期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终都将成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4.
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社会现象,构成我们深化理解乡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基础的新视阈。一方面,乡村性质决定了混混群体在与村落、市场和国家三者的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行为逻辑和生命轨迹。另一方面,乡村混混等农村灰色势力又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非正式的基础,影响乡村治理的诸多层面,从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非正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55.
以鄂西南土家族社区为例考察民族边缘地区的宗族组织,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在土著大族的基础上正式形成,并呈现出与汉族社会趋同的特征,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基层控制的作用,体现了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56.
赵春涛  袁力 《前沿》2014,(11):208-210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非语言符号符号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内蒙古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以来,播出的纪录片吸引了大量的非蒙古语受众观看。本文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理论,以蒙古语文化频道栏目播出的节目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途径和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7.
“我爸是李刚”宣语的背后隐含着特定时代背景下“官二代”的行为逻辑,其实质是官员子女对权力符号的继承与运用。传统社会权构化的惯性是“官二代”有意识地使用权力符号的内在驱力;现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封闭趋向强化了权力符号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权力符号与社会观念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情势构成“官二代”演绎权力符号的人文语境。  相似文献   
58.
崔明明 《传承》2014,(4):140-141
《周易》乃五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也是符号思维的展现。它用符号展示了道的所在及运行,且有严密的结构,自成系统,它既是一条时间轴,紧密联系世间一切,更指出了万事万物连续发展的因果,彰显一个共时社会的整体运作,在占卜的背后蕴藏着令人深思的"道"。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渐成规模,但与意识形态理论密切相关的、作为其思想精髓之一的政治行动理论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齐泽克的政治行动理论是以其独特的欲望理论为逻辑基础的,诠释齐泽克的欲望化政治行动理论,对于整体把握齐泽克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凸显齐泽克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阿巴多"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阿巴多"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