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97篇
中国共产党   287篇
中国政治   729篇
政治理论   228篇
综合类   3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聆听中感受美--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音乐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感知和领会音乐艺术美的过程.本文从听觉感受、审美素材、营造美的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对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2.
个人主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个人主义学说,不仅代表了美国19世纪中期的主流价值观,更揭示了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具有超越时代和具体文化的启迪意义.孔子对个人主义基本元素的思考,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中讨论儒学中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对确立现代中国人的个人文化身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3.
《文心雕龙》中大量存在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这体现了珠玉文化对文艺美学的渗透与影响,是珠玉审美历史的进展,“以珪璋譬喻文才”即是对“以珪璋譬喻德行”的突破.“雕琢”、“雕画”、“雕削”、“雕龙”等用语体现了修饰文章与雕琢美玉之间的融通,“璞”、“珩”等用语与文章审美的原理密切相关;只有更多地了解古玉知识,才能深入把握珠玉用语的内涵,进而体会刘勰文艺美学思想的本质与特色.  相似文献   
84.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5.
青少年喜欢阅读且阅读最多的是文学,文学的产生、源于生活以及审美价值观都与法律有着天然的统一,决定了文学应当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学方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与学校课程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相比较,具有传播实然与应然的法律知识、法律目的和法律价值观,更加艺术性、生动性、感染性和超越时空的特点。文学方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现需要更新观点,创作具有青少年法制教育目的的准确传播法律且具有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优秀"涉法"文学作品,并通过推荐、转化载体和形式等方式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6.
正彩砂工艺是一千多年以前通过佛教传到我国的,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制作艺人代代口授相传使其技巧得以传承至今。传统的金丝彩砂,样式比较程式化。黄小群摒弃了大面积使用掐丝技艺的方式,将油画、水彩画、国画等艺术融为一体,采用堆、点、砌多种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金丝彩砂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87.
鱼木寨是鄂西南清江流域的传统土家族村落,其著名景观古碑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展现了土家族村落对中原汉文化与审美境界的认同,也为土家族村落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88.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热切呼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望得见山”和“看得见水”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担当.使“记得住乡愁”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韵味.保有永续醇美的梦境、蕴藉绵绵的情思和深深的记忆.可持续地营造带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涩、脉脉思念、款款追叙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9.
熊素玲 《传承》2014,(3):114-116
悠悠茶史,茶润人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茶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茶人与社会的人人之和以及自我的身心之和。"和"为茶之魂,自有焕发生机、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中国茶文化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0.
将《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与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这两篇相隔约一千六百年的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著作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比较、探讨,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许多有意义的连接触点、承传关系、创新思维,也有着不与人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让人体会到某种有关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审美意趣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