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104篇
中国共产党   316篇
中国政治   804篇
政治理论   250篇
综合类   4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审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学以文化研究为己任,能为大学生审美文化方面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人类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风尚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娱乐化,审美误区表现为:庸俗化、盲从性,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为:媒体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唤起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形成高雅的审美意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2.
高校图书馆是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中间环节,具备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各种因素。文章探讨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  相似文献   
74.
《学习导报》2012,(22):43-43
本期推出的版画是山东籍版画家李树勤的作品《春回大地》,作品规格52cm×46cm,创作于1962年。 李树勤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翌年便创作了这幅极富江苏水印木刻特点的代表作。江苏水印木刻以秀润、典雅、蕴藉和抒情见长,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横向移植,在体现刀味和木味的同时追求中国画那种滋润淡雅、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作为一个画派,江苏水印木刻不仅极好地继承了明清古版画的传统,而且也把江南的地缘特色演绎得十分充分,平岗浅壑、粉墙黛瓦、水坞山乡、横桥扁舟……这些江南景致,成为水印版画作品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75.
晁岱健 《群众》2013,(12):81-81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更是推动文艺工作、繁荣文艺事业的生命线。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要始终树立文艺生产源于人民,文艺创作表现人民,文艺评价归于人民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7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主张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等,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其中,庄子为代表所形成的审美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主要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7.
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其后大体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德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意大利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等几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到德国古典时期的康德达到一个高峰。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8.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创造的视觉美学文化丰富多彩,而作为白族民族身份最为显著的标志——白族服饰则是探究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自古以来白族服饰流变的阶段特征,并从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自身内心审美意识的变更、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影响、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对白族服饰流变的原因作了浅显探讨,以期对白族视觉美学文化的研究和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9.
哲学家康德从哲学的高度为审美判断找到了其先天原理,提出"审美无利害"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因而衍生出众所周知的"距离产生美"的名言。康德论证"审美无利害"这一命题时,使用的是反证法,论证力度不是很强;论证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也不是非常严密。按一般的评判标准,以如此方式呈现出来的理论并不符合好理论的标准。应结合康德整个的美学、哲学体系以及他对美学学科所做出的贡献来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80.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