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9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8篇
法律   290篇
中国共产党   746篇
中国政治   1340篇
政治理论   552篇
综合类   6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倜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07,20(5):98-99
美感不是因为审美主体强行通过把审美对象放到自己"实用的需要和目的考虑之外"即保持一定的"心理的距离"所产生的,而是源于审美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32.
马克思将货币从流通媒介到流通目的的历史转化看作资本生成的流通条件,并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认为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受生产力的决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看,资本运行的现实逻辑应当从资本的增殖秉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资本权力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资本运行逻辑同时产生了资本发展的三个悖论:经济悖论、生态悖论和人的发展悖论,并进一步表现为资本自我否定的历史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鉴于资本的双重作用,要合理规范并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33.
<正> 对于"法是国家意志体现"这一命题,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从两方面抨击甚猛。一是批判该命题所带有的"阶级利益一元论"倾向,认为该倾向否定法律反映包括社会共同利益在内的多元利益的事实和法只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一是批判该命题所导致的"唯意志论"倾向。对原有的法的国家意志性命题进行批判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这种批判要怎样进行。是完全否定和抛弃这个命题,代之以一种其它命题,如某些同志所主张的权利论或正义论命题?还是把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命题保留下来,并重新加以解释,揭示出该命题所对应或描述的法的事实状况——法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法制的完备与欠缺,进而将对法的现实性考察与现实性批判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这对当前的法理学研究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34.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35.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36.
1953年毛、梁之间发生的纠纷,是一场关于时政问题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但从宪政史的角度去考察,该事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在共和国宪政史上,首次将立法机关的代表在立法机关会议上的言论免责权缺乏宪法保障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第二,创设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为各国宪法规范所没有的宪政权力--批评和政治批判权;第三,确立了日后相当长时期内宪政生活以毛泽东个人为核心的中国宪政格局.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对其前人贸易思想的评述与继承、发展 ,不仅为中国的贸易开放与全球化进程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 ,也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前人知识的科学态度 ,提倡客观、理智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8.
“简直岂有此理!”随着一声怒吼,一只厚实的巴掌猛力拍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墨水瓶被震得侧倒一边,深蓝色的墨水汨汨流出,染蓝了平摊在办公桌上的一张1965年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 拍案而起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彭真。引起他震怒的就是刊登在该日《文汇报》头版头条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该文不仅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捕风捉影别有用心地诬蔑吴晗“影射”现实,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名为“学术讨论”,实则蛮不讲理,字里行间杀气腾腾,令人不寒而栗! 这篇文章的后台一定是江青!几年来,彭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排除和抵制江青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频频干扰和发难,因而得罪了这位急于在中国政坛“露峥嵘”的“中国第一夫人”。面对她的挑战,如果退却半步,任其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围绕着《评》,彭真与江青等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相似文献   
39.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 ,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 ,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 ,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 ,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 ,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 ,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40.
本文主要以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为线索 ,对取保候审的属性、运作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探求改造取保候审制度的出路 ,即立足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释制度经验 ,在现行取保候审制度的基础上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