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15篇
中国共产党   445篇
中国政治   712篇
政治理论   102篇
综合类   8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将灾后重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  我代表联合国系统和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处,非常荣幸地欢迎各位参加1999年北京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大洪水,是罕见的和不确定的事件。去年夏天洪水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和下游同时发生长期的广泛的降雨,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北方的省份是极为特别的。同样,来自西藏和喜玛拉雅的空前严重的融雪更是加剧了势态的严重性。但是,灾害管理不仅仅是同不确定的自然事件做斗争。我们已经具有一些能力预测灾害,为灾害做准备,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虽然一些政府习惯于以过去所发生的灾…  相似文献   
6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森林防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GIS技术简介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反映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它起源于60年代,至80年代国外已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3.
卢松 《当代贵州》2011,(8):51-51
春节要到了,岗乌灾民安置点建设得怎么样?灾民搬新家了吗?他们生活怎么样?有腊肉吗?有米吃吗?有棉被盖吗?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2月2日,腊月三十,我来到了灾后重建的毛草坪新村。  相似文献   
64.
青评 《中国减灾》2012,(5):26-27
国之命脉在于精神。“汶川精神”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多难兴邦”,“玉树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夺取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坚强支撑力量,更是推进玉树灾后重建的巨大奋进动力。  相似文献   
65.
对四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点青少年需求的研究发现:物质需求是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心理社会需求和专业服务亦是其关心的议题。软、硬环境因素是其需求不足的关键原因,而青少年和其家庭的权能不足、及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不佳是需求达成的关键阻碍。研究认为社工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群体与其社会环境互动关系入手,满足和实现灾区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6.
《时事资料手册》2008,(4):68-69
6月初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67.
黄庆畅 《中国人大》2008,(12):25-26
6月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公布实施,此时距地震发生还不到一个月。速度之快,在我国立法中还不多见。因此,有学者称此是我国应急法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条例出台很及时,其内容如何?对人  相似文献   
68.
当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处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按照"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坚持"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恢复重建思路,只争朝夕,超常奋战,统筹推进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9.
王宏 《重庆工运》2009,(12):12-12
梁平县文化镇初级中学地处梁平县大山深处,有教职工33人、学生600多人。去年“5.12”地震令学校校舍遭到了严重的损毁,被评为D级危房。重庆市总工会党组得知这一情况后,研究决定捐出“特殊会费”200万元用于对该校灾后重建。现在学校已通过验收,600多名师生已告别了活动板房,走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教室,重新开始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  相似文献   
70.
5·12地震打断了四川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教育布局调整。然而,随即展开的灾后重建,却又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机会,迅速恢复并大大推进了这个进程。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要求很高,教育部门作好准备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