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中央着眼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蒙古马精神作为一种历史主动精神,既有其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也有诉诸行动的实践张力。把握这种理论基础和实践张力有利于弘扬蒙古马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强国建设和复兴大业增智助力。  相似文献   
1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赋予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祖国统一的共同信念、增进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认识、引领厚植爱国爱民的共同情感、激励坚守强国有我的共同目标等新要求。但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缺乏精准性,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作用还有激发空间,没有紧跟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形势,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尚不到位。为此,必须契合高校学生需求,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准性;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作用,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谋划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应积极适应刑事犯罪结构的变化,以办好人民群众身边“小案”为抓手,全面准确规范推进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办理“小案”过程中,通过转理念、提质效、解矛盾、促治理等举措,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针对在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过程中出现的对司法为民的意识需增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等一些问题,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4.
近年来,少捕慎诉慎押作为一项刑事司法政策确立下来,认罪认罚案件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慎诉”工作的一项重要司法实践。以重庆市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的认罪认罚案件相对不起诉工作成效斐然,但也有适用标准未明确、行刑衔接不完善等实务问题亟待解决。应立足于司法实践需要,从明确适用标准、拓展适用空间,强化行刑衔接、做实事后监督等方面完善认罪认罚案件相对不起诉适用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35.
张立 《人民检察》2023,(4):56-60
拟被不起诉人员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机制高度契合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该机制由启动程序、服务内容和分析研判三部分组成。当前,学界对这一机制运行程序的合法性、强制性和程序的选择适用等方面有不同看法。实践中,为发展完善社会公益服务机制,应加强机制启动时拟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障,通过检察听证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强化对检察裁量权的监督,细化服务内容,探索专门化的处遇方式,待时机成熟时,通过修法予以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正确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在目的、原理和路径三个层面相互策应、一体关联、综合生成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原理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一体同构的合理性互证,加强系统意识及落实各类举措协同、依法、长期推进是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7.
中华民族观念作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观念,它的兴盛和沉寂皆为社会历史条件所造成。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出现过三次凸显。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华民族观念又前所未有地凸显,并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首先,它促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历史叙事的形成,对中国的历史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它促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的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增添了一种历史性、文化性和道义性的表述。再次,它促成了以民族复兴为主体的理论论述的构建,进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民族复兴理论。最后,它导致以民族复兴来规划未来发展,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产生塑造性影响。中华民族观念产生影响的这样几个基本维度,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确立并彰显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8.
韩云平 《前沿》2023,(1):39-48
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立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基于24部地方立法的文本分析,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立法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在西部地区,时间上顺应党的民族工作的演进与发展,此外在立法依据、立法模式、文本体例、政府监督保障职责以及地方性上都体现了其独特性。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立法工作要遵循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法规的协同,规范立法技术,立法内容上更好地体现规范性与操作性,把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更好地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立法。  相似文献   
13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0.
郝静 《法制与社会》2010,(16):186-187
王梵志是隋末唐初的通俗诗人,他生活的年代,由于从战争、分裂到和平统一,人口迅速增长。他关注现实生活,在五言通俗诗中,表露出对人口问题的一些看法。本文从人口再生产、教育与人口质量、人口与生态环境、婚姻家庭五个方面对其人口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其思想的精华与待商榷之处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