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城市是各族同胞的共同家园,相互嵌入式的社区建设有助于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以致亲密无间交往、畅通无阻交流、自然而然交融。互嵌式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单位,既关系各族群众居住场所的融合构建,也关系各族群众内心精神家园的融合构筑。建设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实现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深入探究影响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因素,梳理各方面问题及其根源,可以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2.
扶帅  唐琳  曹培 《法制博览》2023,(24):97-99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对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做优刑事检察、参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把握这一政策的内涵,依法正确适用,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三组辩证关系:少捕慎诉慎押与打击预防犯罪的辩证关系、少捕慎诉慎押与刑事诉讼效率的辩证关系、少捕慎诉慎押与预防司法腐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3.
少捕慎诉慎押是当前刑事诉讼推行的一项重要司法政策。该司法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以司法治理来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其直接目标是改善办案方式,加大诉讼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力度和促进预防犯罪。实践证明,该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罪犯羁押和实现案件分流,促进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增强社会和谐,但其只适用于刑事立案之后的环节,是在刑事办案过程中的案件合理分流,而不能在刑事案件的入口进行有效分流,因而对促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减少社会治理中的刑法依赖的功能有限。为缩小司法犯罪圈、避免社会治理过度依赖刑法,还应当在刑事立案环节同步改革,加大民事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并通过树立实质出罪概念来保持立案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204.
作为新时代的刑事司法政策,少捕慎诉慎押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象化和延展。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需在把握其生成逻辑、厘清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适用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聚焦争议问题,从“观念、机制、制度”三大维度着手,推动从注重打击犯罪到重视保障人权、从构罪即捕到比例原则、从专识到共识的观念转变;革新捕诉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完善案件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捕诉押听证制度、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以及羁押替代制度。  相似文献   
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置条件,对于促进道路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但文化认同并非与生俱来,实践中依然存在文化认同感薄弱现象,理论研究中合作较少视角过多致使深度不足等现象普遍,文化认同任重道远。本文围绕“文化认同”相关的956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呈现国内学术界有关文化认同研究基本形态。通过文章作者、研究机构、成果等因素构建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知,相关研究呈现三阶段特征,1998年至2005年逐步成型,2006年至2014年蓬勃发展,2015年至今成果涌现。未来文化认同研究需加强领域内合作,深化研究,加速成果熟化并转化为新业态,以现实载体促进文化认同,进而推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6.
2020年8月8日,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正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初审亮相。1982年12月通过的全国人大组织法和1989年4月通过的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以下简称“一法一规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法一规则”携手修正必将进一步筑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相似文献   
207.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列为未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在中华民族应对疫情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成为战胜疫情、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稳态延续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体现在各民族共创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之中,“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为其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进一步得以夯实,各民族在心理上的相互尊重、包容、共享、互纳,从更深层次上维护和滋养着这种基础性稳定性。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性稳定性结构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9.
彭殿波 《前沿》2022,(5):39-43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挖掘少数民族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并对其进行艺术转化,生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民族团结故事,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路径。由文献到故事转化的前提是文献的选择,结合时代主题建构历史细节,产出富有教化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具体实践中,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尊重历史、尊重民俗传统,发掘民族性,最终产出民族覆盖面广、有历史深度和现实价值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210.
贾磊 《前沿》2022,(5):5-12+29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从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出发所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面向个体、面向民族、面向世界的重要时代价值,能够有效解决当代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困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图景。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已经具备了现实前提:人真正成为目的是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是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资源,个体与时代的共同追求是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