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庾信虽然终老于北朝,文学史又将其算作北朝作家,但从根源上讲他是南朝作家。南朝文化对他的影响是终身不灭的。对于庾信入北后的诗文风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不能片面夸大北朝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南朝文化这个“根”,必须置之于整个南北朝文学的大环境中,辩证地分析、全面地考察。  相似文献   
112.
范仲淹和欧阳修及苏轼等人忧“商旅(商贾)不行”,不仅反映了当时商贾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也说明北宋政治改革和诗革新将“忧以天下”上升到新的层次:着眼于士、农、工、商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变革。另外,苏辙指责王安石《兼并》有“诗病”乃至“诗祸”,既是学批评,又大大超出了学批评的范围,反映北宋政治改革及学革新家之间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为代表,主张农商皆利;一是以王安石为代表,强调重农抑商。显然,儒商精神与学的交叉影响,是北宋诗革新的又一动因。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对《中国流人史》一书之体例、内容、研究方法、行文表述、治学态度作较全面评论之外,兼及其书于中国流人学、流人史、流人学派之创立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阐述其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翟云 《甘肃理论学刊》2010,(3):151-154,160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文学创作粲然可观。略阳临渭氐人苻氏家族,崇文好学,不仅非常重视汉化教育,而且出现了苻坚、苻融、苻朗等不少优秀的文人,堪称名实相符的文学家族。苻坚等当权者的大力提倡和躬亲创作,社会环境的催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等,都极大地促进了苻氏家族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5.
王鹤 《各界》2010,(6):69-71
一 王微究竟应该感到失意还是得意呢?她身为姨乐圈大牌红星的日子,委实太长了。从明朝万历末年到天启年间,再到崇祯初年,那幅晚明士人分花拂柳、醉吟风月的行乐长卷上,时时能看到王微的身影。她浪游杭州、南京、嘉定的足迹,牵连起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谭元春、许誉卿等一大串文化名人——他们有的跟她是诗文之交。有些则有或深或浅的情缘。  相似文献   
116.
李红岩 《理论导刊》2008,(2):126-12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唐代又是诗歌的海洋.贬谪诗人大量涌现及其辛勤创作,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诗歌魅力丛生的原因是唐代诗人所创造的独特的意泉和意泵群.  相似文献   
117.
叶蕊 《春秋》2009,(6):41-42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诗文、传奇、小说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著述甚丰,尤以诗的成就最显。由于丁耀亢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清鼎革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反清倾向和民族主义色彩.因而其著述大多被清政府或毁或禁.山东省图书馆所藏《丁野鹤诗钞》堪称稀世珍本,  相似文献   
118.
袁仕友 《政府法制》2008,(16):40-40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人和书画家。他出身贫寒,一生历尽坷坎。饱经磨难。做官前,他以卖诗文字画谋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当上县令出人头地后,清廉如水,爱民若子,备受后人称赞。  相似文献   
119.
苏曼殊诗文中的佛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的一生与佛教关系密切,纵观其作品可以看见解脱、顿悟、众生平等、性空以及佛教改革的思想。这既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又使其作品蒙上了“痴”、“狂”、“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0.
京派小说的文本中出现许多重复性的意象,相同的意象有的出现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的反复出现在同一作家的文本中。京派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诗性因子,意象设置与古典诗文具有历史传承性,作家善于开掘意象所积淀的文化象征意蕴。因此从作家惯用的独特的单位意象出发.能够更好地寻求对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