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86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法治是当今制度改革的最大热点。法治社会里,法官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卫者,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本文通过对应然与实然、能动与保守、实体与程序、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四个问题的阐述,来细化法律法治星空下的法官问题。  相似文献   
22.
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应然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平 《法学论坛》2007,22(3):59-64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在刑事法治观念日益深厚而刑事政策地位日隆的今天,讨论二者的关系意义尤其重大.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核心,是在区别二者前提下的互动、制约、促进关系.刑法对刑事政策的制约主要涉及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是法治的要求,是权利保障的要求;刑事政策对刑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法律变革上,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防卫的要求.而倡行法治、保障人权是刑事政策和刑法都应该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已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刑事司法实践所证实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3.
关于好生活的讨论,必须与整个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尤其要考量整个社会文化的核心层——价值观,以及在此语境之下关于"好生活"的个人观念和社会观念是如何建构的。好生活的实然状态,可以通过提升个体人生境界,来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从应然状态来讨论好生活,更主要的还是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层面来讨论。好的社会文化,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思潮和创造条件,尤其在低一级需要满足之后,鼓励和推崇让更高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唯有好的社会文化,才有好的生活,才能够让个体与社会相和谐,才能够使人实现自由自觉的可能。  相似文献   
24.
为什么该到拐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公务员热热了这么多年,是应该出现一个拐点了,即由过热转为常温,甚至渐趋冷静。当一个社会的精英,不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自己创业,或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时,肯定是这个国家的活力蓬勃涌现之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授王占阳:公务员热实质是公  相似文献   
25.
论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和谐价值及其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和谐文化内涵时建构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必然性,阐述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和谐价值,提出了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核心路径、基础路径、关键路径、系统路径、创新路径和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6.
从实然的视角分析剥夺军衔,剥夺军衔既是一种刑罚,又是一种行政处罚。从应然的视角解析剥夺军衔,剥夺军衔要么是一种刑罚,要么是一种行政处罚。只有通过修改相应法规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7.
李文鹏 《法制与社会》2010,(31):237-237
社会不断由"应然"走向"实然",教育功不可没。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个"应然"走向"实然"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艰难历程中,教师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强大推动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8.
从实然的视角分析剥夺军衔,剥夺军衔既是一种刑罚,又是一种行政处罚。从应然的视角解析剥夺军衔,剥夺军衔要么是一种刑罚,要么是一种行政处罚。只有通过修改相应法规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9.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具体表现为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典中的确立,使其具有了特殊的内涵,在现阶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0.
邰鹏程  邰鹏峰 《传承》2009,(12):160-161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此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理论上的"应然性"与实践上的工具性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两大根本性特征,充分认识并反思这两大根本性特征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