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各国政治   78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1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1000篇
中国共产党   1557篇
中国政治   2079篇
政治理论   1169篇
综合类   155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84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515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源于经济基础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制度建设,攸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创举,必将对我国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深入理解和把握根本制度,需要科学阐发其内蕴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主体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价值逻辑是前提,理论逻辑是基础,历史逻辑是根据,主体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透彻理解和把握"五重逻辑",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制度自信,并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重大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原则,应在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向度相统一中深刻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入洞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对170余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关于"人"的解放价值旨归的进一步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初心"奋斗目标的新赋能,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治国理政价值追求的新诠释;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深化概念认知理解基础上,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明晰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15.
16.
导师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具有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一体化育人的功能和特点。以导师制为抓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体系,主要通过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思政专业初阶、中阶和高阶"三阶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卓越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三能人才",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振 《理论学刊》2020,(2):83-9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世界经济结构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其历史逻辑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需求侧为着力点的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制约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向供给侧,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历史性变化,宏观调控因而需以供给侧为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逻辑是:立足需求侧的总量平衡政策难以有效解决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是实现结构平衡的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的做法与供给学派存在本质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在于: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打通制度梗阻,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供准确制度激励,同时以完善和保护产权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19.
《行政论坛》2019,(3):95-102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制度差异性和不同关税区的空间异质性,使其广域的治理体系建构面临挑战。从"区域主义空间"理论和多层级治理理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产业聚集、技术外溢和区域创新所自然演化的经济地理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导的、在一个新的特定区域空间尺度上展开集体行动的多层级治理框架。地域性治理和功能性治理是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两种治理类型,其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达成制度性集体行动。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区域治理中制度性集体行动的达成主要依赖两种类型的区域制度,即工具性制度和"身份提供"制度。因而,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区域治理类型和区域制度类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扶贫政策实践,显示出浙江善于在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争取发展经济的新优势,善于创造各种机制激发扶贫对象自身的减贫动力和创造力,善于强化民生保障以追求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善于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扶贫方式。这些实践背后的演进逻辑就是从解决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入手,增强困难群众的人力资本以提高其可持续脱贫能力,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准治理提升扶贫工具的政策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