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86篇
中国政治   123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高加索灰阑记》和川剧《灰阑记》均以"灰阑断案"的情节为基础,看似雷同,实则相异。文章试从互文性理论角度阐释者三部作品在剧本层面和演剧层面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文登学     
文登,得名于城东之文登山,现简称文山。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文登一出场,便与文人、诗文扯上了关系。北齐天统四年(公元568年),文登置县建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升县为州,谓登州,《隋唐演义》中秦琼大闹登州府的故事大概发生在这里。州治后来移于牟平、蓬莱等地,不过北宋苏轼在登州知府任上所写诗句“东鲁遗风至今在,十万人家读书声”,道的却是文登民风。所谓东鲁遗风,是指汉代大儒郑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长学山阳开院讲课,邑人读书求学由此蔚然成风。此事有明崇祯六年碑为证:“山名长学,盖先代郑司农设教处,《后汉书·郑玄传》‘客耕东莱’,即此地。”  相似文献   
53.
该书编者于2006年8月14日写的该书《后记》中介绍说:“一年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举行,来自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海内外中国灾荒史研究领域的诸多先驱及中青年学者近五十余人共聚一堂,相互切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4.
《周氏冥通记》中主人公并非因长期被噩梦所扰最终心力交瘁而死 ,而是由于痴迷神仙信仰而走火入魔 ,最后为尽早成仙服丹而死。因此本文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苦、恐怖 ,而应该是虔诚、快乐。  相似文献   
55.
《双雄记》和《万事足》是迄今为止能确定为所冯梦龙创作的两种传奇,就作品而论,这两种传奇虽称不上佳作,但也决不是作者的“戏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家庭、人生深深的思索,“思有以正时尚之讹”,期望“韵协音和传不朽”,促使冯梦龙创作了这两种传奇。  相似文献   
56.
登雷公山记     
早就想登雷公山了,却一直未能成行。多少年来,也曾来往于环绕其周围的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个县不下十数次,观赏过千丈深谷雾涛滚.百里山野杜鹃红的苗岭风光。而雷公山,那海拔近2200米的苗岭主峰义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听到过一些这样那样的传闻,却是扑朔迷离.一切全在虚幻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终于了却登雷公山的夙愿。  相似文献   
57.
游天柱山记     
原泽 《台声》2006,(5):80-81
皖,潜山,有奇峰,民曰天柱。乙酉年,十月晚秋,余与友人游于其间。晨曦微露,东方既白,登索道,沿山势而上,微风扑面,气爽神清。望脚下,林木葱葱,沟壑纵横。悬一绳之下,临万丈深崖,仰蓝天白云,悠悠然,羽幻而仙,如痴如醉。旋,即达山腰。入神秘谷,怪石嶙峋,路难行。经一洞,幽暗可怖,寒气袭人,时有窄处,只容一人钻行,遂手足并用,匍匐而行。行百余米,有光从石隙泄下,方松口气。须臾,始出洞口,大汗淋漓,衣衫尽湿。顺阶而下,路绝,崖壁有松,约千四百年。枝杆虬劲,迎风立于万仞之上,尽显风流。莅山顶,群山脚下,白云绕涧。抬望眼,云雾穿石,一峰突兀,直插…  相似文献   
58.
张贵山 《党建文汇》2006,(11):55-55
还是“人”不;某单位工作;租贼防盗;声音;并非调侃;笑不笑由你  相似文献   
59.
法治之路漫长而曲折,特别是对一个拥有几千年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法治之路更加艰辛。实现法治目标的艰难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诉讼的胆识和勇气,简单一句话:怕打官司。中国有句谚语:一字人公门,九牛拔不转,其反映的是诉讼的难度,打官司的离奇和曲折。《笑林广记》记载:官吏听讼断狱“无是非,无曲直,日打而已矣,无天理,无人情,日痛打而已矣。故民不日审官司而日打官司。官司而名打,真不成为官司。”时至今日,观民意、察民心,这种想法仍旧占据我们普通百姓的心中,仍旧让我们不想打官司、不愿打官司、不敢打官司。  相似文献   
60.
林绍志 《春秋》2020,(2):70-71
谁是统治东夷和华夏两族的第一个"共主",无法确考。但东夷族首领蚩尤先于华夏族首领黄帝,应是事实。《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借助玄女神力擒杀蚩尤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假传蚩尤未死,威吓作乱者,使"八方万邦,皆为珍服"。这说明,人们开始并不接受黄帝的统治,黄帝才借助蚩尤的余威来震慑天下。唐朝《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