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28篇
中国共产党   132篇
中国政治   224篇
政治理论   157篇
综合类   25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微博作为信息社会一种传播速度极快的互动工具,已经成为新媒体中重要的即时性信息平台。公安机关应当转变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并且拓宽相关沟通渠道,深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2.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正广泛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然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也不例外。与实体课堂教学相比,运用微博虚拟平台进行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更契合学员需求、及时传递正能量三大优势。基于此,温州市委党校进行了"微博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还对"微博课堂"教学的深化展开进一步讨论,认为"微教育"、"微交流"、"微发布"等将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着干部教育培训事业。  相似文献   
133.
民众基于自身立场在官员微博政务性功能和舆论功能之间更为期待前者,尤为希望官员微博能回应和处理其利益诉求,然而官员微博属性上并非政务微博,对政务作用机制具有间接性,这决定了官员微博政务性功能面临着技术局限和行为局限.应从民众调整期待和官员良性对待民众诉求回应两方面努力以超越官员微博在政务性功能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4.
周莉  周逸青 《前沿》2012,(22):112-114
本文选取“工业明胶”事件中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对食品安全事件中微博舆论的竞争性特征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微博主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参与形态和态度表达和关系互动都存在着竞争性趋势,这种趋势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展和解决具有多种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草根群体逐渐成为微博舆论最重要的建构者和传播者,也是勾连各舆论主体互动关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5.
周丰 《法制与社会》2013,(28):168-170
2012年微博反腐风生水起,在众多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小微博、大使命,微传播产生微动力,缓慢但坚实地推进着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和社会生态的变革。微博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方式,具有快速、便捷、及时、公开等特点,但其自身也存在情绪化、信息不对称等缺点,本文针对当前微博反腐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意见,以期微博反腐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6.
马倩 《世纪桥》2013,(10):47-48
微博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越来越引起有关政府官员和廉政学者的关注。然而,微博反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针对微博反腐出现的问题,应该推行微博实名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回应民意;建立健全微博反腐的制度规范,使微博反腐成为制度反腐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37.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承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的"关注"功能来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利用微博"评论"功能来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利用微博"转发"功能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注重微博信息的疏堵结合,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8.
微博在信息传播速度、发布渠道、信息互动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公安微博在2010年度迅速发展,利用微博进行侦查破案成为新形势下打击犯罪的新途径。侦查实践中对微博的利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规范、扩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9.
程文凤 《传承》2013,(3):110-11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平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微时代”里,“微侵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微博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及其传播新特征以及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