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一、西方权力制约监督的理论基础和设置前提第一,人性恶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都主张人性恶。基于这种前提假设来考量和设计制度安排,政治结构就必须采取"人间互相依仗而又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的形式,这也就意味着权力行为必须得到相应的制约与监督。因而,人性恶论是西方权力制约监督立论的道德前提。第二,非天使理论。这是把人性恶的观点用于分析国家政治生活而得出  相似文献   
22.
对于皮艺军教授的以下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分析社会冲突与公共安全问题的时候,不要再采用过去传统的非敌即友的二元论、阶级斗争论来做严谨的学术批判,我也觉得应该用一种多元化的辩证思维来分析社会敌意现象.  相似文献   
23.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 ,又是深层次的。从秦汉至明清 ,无论朝代如何更递 ,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都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这种社会的超稳定系统的存在不得不归结为作为宗教精神般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它一方面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性格和心理内核 ,另一方面也铸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 ,必须从儒家着手。要领会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精神 ,追根溯源 ,只有在先秦儒家大师那里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这也便是本文写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24.
光明与幽暗     
这本是应能读懂"幽暗意识"的年代,然而,国人因为浸淫于"光明意识"传统太久太深,真能读懂吗?还真不好说。前不久,李辉揭露文怀沙年龄造假等恶劣情状,谢泳披露聂绀弩竟是因友人黄苗子等人告密而入狱。两事使文坛一片哗然。的确,是是非非不可能随时间消失而消失。耶稣说:"凡人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这当然谈不上是"审判",不过是迟来的是非公道而已。  相似文献   
25.
高深 《新湘评论》2010,(4):20-20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男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不论古今,为官者既要有威信、威望,又要有威严、威仪。但为官者“威”自何来?是来自为公、清廉还是自私、贪婪,是靠施仁政还是靠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答案只能是前者。  相似文献   
26.
所谓人性“恶”,并不是指那种杀人越货、极端残忍的恶行、兽行,而是指人的自私自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它既是单个人为满足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延续下  相似文献   
27.
在我国刑事法律文化中弘扬性善观,严重阻碍法治的进步。在实然中,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阶段都坚守传统的人性观;以期待可能性理论、累犯制度、重婚制度为例,论证应然中静态的刑法理论所蕴涵的人性观,均与传统性善观相悖。  相似文献   
28.
高深 《今日浙江》2009,(22):62-62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另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相似文献   
29.
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人的尊严和情感反应为视角 ,研究程序公正和刑罚效果的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历认为是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公正的惩罚程序 ,将会对刑罚和适用刑罚的程序产生认同感 ,从而产生刑罚的威慑和改造效果 ,这将减少未来的犯罪 ;经历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程序 ,有可能导致对廉耻的淡漠、无知和对刑事法律甚至对法律整体的傲慢 ,这些将增加未来的犯罪 ;而在刑罚威慑、改造的效果和对抗法律的效果相抵消时 ,刑罚惩罚和未来的犯罪无关。因此 ,应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0.
江曾培 《廉政瞭望》2005,(10):55-55
近读柳宗元的《哀溺文序》,全文不足200字,讽刺爱财甚于生命的愚人,过去读时,只感到它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这次联系到池今宦海中“溺”者前赴后继的壮观,就愈世其抓住古往今来人性恶的一个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